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苏联的改革
(1)原因:苏联优先发展____的政策没有变化,____的局面没有改观。
(2)过程
表现内容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加大农业投入、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____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____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①承认____的作用
②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____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2022-09-2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29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纲要下-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1960年中国和苏联粮食总产量比较表
年份中国粮食总产量(百万吨)苏联粮食总产量(百万吨)
1953年166.8382.5
1954年169.5285.6
1955年183.94106.8
1956年192.75127.6
1957年195.05105.0
1958年197.65141.2
1959年169.68124.7
1960年143.85133.2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和樊充、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比较中国和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0%;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
19-20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当时我们决定,农民将粮食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不能说我们就是这么明确具体的给自己描绘了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差不多就是根据这种精神行事的。

——摘编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摘编自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评价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2019-10-12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38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A卷-纲要下-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