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原名新名更名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198910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198912
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共和国198912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0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10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11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14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4

——根据施平《东欧诸国更改国名》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发了一场令世人震惊的“政治大地震”。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结束了二战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两极格局,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重创,严重地削弱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大事,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转折点,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吕健刘萍《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欧剧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东剧变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如何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历史事件简表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194512月布雷顿森林协定宣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家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1947年初,法国政府制定出“莫内计划”,对煤、电、钢铁、水泥、农机、运输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
19478月以后,英国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194710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11日生效。
19484月美国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资金援助,帮助欧洲应对经济困难
19491月为解决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南斯拉夫着手寻找一条以“自治体制"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年中、苏双方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苏联继续推行“五五"计划,同时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程度不等地展开了农业集体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956年波兰进行改革,调整工业结构,改善工业管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与企业工人自治相结合的体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2-10-06更新 | 258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37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C卷-纲要下-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3 . 【社会主义城市化】

材料   社会主义城市化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进行的,根据各种非农业劳动部门的要求,提出城市人口的需要量,再根据各种农业生产的商品,确定城市人口的可能量。将需要与可能综合起来,确定社会主义城市的规模,二者缺一不可。对一个城市的社会主义性质要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是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是城市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否得到保障。社会主义城市化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主张发展大城市,要“乡村向城市看齐”,不主张“城乡结合”。但由于城乡的悬殊太大,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使农业区缺少劳动力,使农业生产损失很大。另一种是罗马尼亚模式,积极扶持农业发展的同时,十分强调生产力的合理分布。把工业集中在首都等五个地区,众多小城市把周围乡村的农业同城市的工业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乡村人口外流的问题,又改造了落后地区的经济,有利于消灭城乡差别。罗马尼亚的小城市,集中了城乡优点,即没有乡村的“单调和简陋”,也没有大城市的“拥挤和嘈杂”,小城市具有“吸引力”了,这点很值得我国借鉴。

——摘编自秦仁山《关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相关知识,以社会主义城市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充分。)
2022-08-10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柏林危机前,阿登纳政府认为,联邦德国自己是无法完成德国重新统一的,只能依靠西方大国的力量来实现。柏林危机及西方盟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对联邦德国政坛力量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张与苏联、东德接触,直接谈判解决德国统一问题的政治力量开始上升。19631015日,阿登纳辞去联邦德国总理职务。19699月,勃兰特当选联邦德国总理,他积极利用东西方关系缓和的大背景,全力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德的关系。勃兰特对苏联和东德的政策调整和外交行动,反过来又推动了东西方关系的进一步缓和,从而为西柏林问题和德国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条件。

——摘编自周耀勇《第二次柏林危机与联邦德国统一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统一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积极作用。
2022-01-18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初到 80年代末,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以下分别简称西德、东德)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一时期,西德对东德的经济政策更侧重于利用经济手段进一步拉近两德关系。在西德经济施惠政策的影响下,1970年“德国内部贸易”额为46亿西德马克,到了1988年增至141亿西德马克。西德赴东德的访问人次1970年为125万,到了1988年提升至5555作方。东德赴西德的访问人次1970年为105万,到了1988年提升至674万。1970 年两德间的电话线路数量仅为74条,全年通话次数为70万次。1988年两德间的电话线路增至1 529条,全年通话次数上升到4000万次。1975年至1988年,从西德发往东德的信件量年均约为7 400万封,包裹量年均约为2 600万件,从东德寄往西德的信件量年均约为9 800万封,包裹量年均约为930万件。

——摘编自王超《西德对东德经济诱变政策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德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德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
2022-02-23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百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眸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更具有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后来者。大约到1843年下半年,马克思在对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哲学进行漫长而深刻的清算之后才宣布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到19世纪40年代早期,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运动,不论是理论运动还是实践运动,早已在法国、英国存在一段时间了。

--摘自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故事》

材料二     《共产党宣言》面世一两周后,恰逢1848年革命爆发,革命像森林大火一样从巴黎蔓延到整个欧洲。巴黎成立的共和国政府被视作对比利时的威胁,马克思这个活跃在政治领域的外国人,已经进入当局的视线。他的母亲这时决定让他提前继承遗产,这笔钱在2月底寄到布鲁塞尔,比利时警察认为这是为暴动购买武器的资金。马克思立即被告知离开这个国家。4月,马克思和伙伴们到了德国科隆,成为了他渴望的角色-开办一家激进派的报纸。

--摘编自乔纳森·斯珀伯《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

材料三     1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当然,人们无法漠视,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似乎陷入低谷。几乎在转瞬之际,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得到了复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解放了马克思;二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在一些基本点上恰好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见的情形相契合。正如马克思在1843年表明的:“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据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故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马克思在1843年前后的两个伟大转变,列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运动”在英国的表现。
(2)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根据这一提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述马克思在1848年作出的贡献。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21-05-09更新 | 257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