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互会成员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中,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比从1970年的23.7%上升到1980年的近30%。匈牙利和波兰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并同西方世界广泛展开经济合作。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已消除B.苏联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C.欧洲国家加快走向一体化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023-11-26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4届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二战后部分国家的经济数据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国家类型国家时期平均经济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国1950197010+
日本195519728.8
韩国1960200010+
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各国1960198056
中国197820189.5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印度199120187.3
巴西1968197311.2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②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实现飞速发展
④新兴民族国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有国家实现高速发展
A.1个B.2个C.3个D.4个
3 . 南斯拉夫联邦中央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几乎把全部经济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共和国,全国统一市场变为相对独立的8个封闭地方市场,甚至像铁路、电信、邮政等必须统一的行业也被人为分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南斯拉夫推行权力下放,试图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②南斯拉夫地方自主权大,联邦中央较难有效调控
③放权易使地方主义抬头,客观导致苏联扼杀改革
④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尝试,启示后世遵循经济规律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2-10-31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10月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读《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对三次建交高峰解读正确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49年第一次建交高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B.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建交是重要推动因素
C.第三次建交高潮出现时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都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反映出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万平方英里)
年份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伊斯兰文明
东正教文明
1971
1280.6
393.6
918.3
1034.6
1993
1271.1
392.3
1105.4
716.9

——摘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注: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A.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B.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C.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
D.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变化微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