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22-04-15更新 | 269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区发展

中文“社区”一词由费孝通、吴文藻等人从“Community”转译过来,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阶段表现
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区自治缺乏。
20世纪8090年代1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
2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
21世纪以来12000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随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
22004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
32010年开始实施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表明了我国对强化群众自治的肯定,物业管理企业的介入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4)民间自发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大学生的返乡实践活动,城市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组织等。
未来发展展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目标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的进步;核心是既强调在过程中必须有当地居民的参与,也强调结果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

——据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李嘉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评析及中国社区管理机制初探》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怀。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

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

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

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
7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摘编自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央官制为例概述从秦朝到元朝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现代化”的内涵。

材料二   西欧人领历史变革之先告别传统社会,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贡献……毁灭传统社会合理性的力量是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商业力量的崛起。专业化分工使财富极大增长,创造了军事力量专业化存在的可能,军队不再依靠掠夺也可以生存了。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是商人,商人的交换活动注定了对公平规则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爱。专业化分工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公共事务需要协商才能决定,军人的命令主义和强制手段成为商业社会的桎梏,于是需要军事力量退出对社会的掌控,让民主政治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思想家开始颂扬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以为这是永恒的人类博爱的主题,却不知道这更是商人的所爱。

——党国英于莫《中国改革的现代性解析》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材料三   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

——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材料四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2019-05-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辽宁省凤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