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几种文明都是从大河边的平原或河谷发展起来的。这一现象表明制约早期文明产生的基本因素是
A.文化的发达程度B.人类的视野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自然环境
2020-08-13更新 | 388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战使大量男子参战,妇女接替男子参与大量战时工作。在此之下女权运动组织发起各种抗议活动,促使社会关注妇女平等参政的权益。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人民代表法案”于1918年获得议会通过,年满30岁且拥有财产权的英国女性被赋予选举权。1928年,英国21岁以上女性终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据此推断出一战
A.妇女接替男子工作承担社会重任
B.消除了英国社会对妇女的传统偏见
C.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D.妇女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3年,《南方周末》刊登了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文中围绕“夙梦百年梦想照进现实”这一主题,将最新热门话题和历史人物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改革、追求真理、文化、解放思想、科技航天等主题联系在一起。配图所涉历史人物如下:


——摘编自张颖《中美政治人物漫画中的新闻表达研究——以2013—2O14年<南方周末>和<纽约时报>为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 . 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其中省略的部分是(     
A.继续前进B.方得始终C.牢记使命D.砥砺前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统计,1851—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医药和教育领域的就业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5.68%。1851—1911年女性职员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表明
A.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B.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
C.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转变
D.妇女参政意识增强
2019-08-21更新 | 1227次组卷 | 38卷引用: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6 . 17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热心中国文化,曾向来华传教士提出过30个有关中国的问题。如果当时由你来回答以下3问,你将如何回答?
(1)中国的数学有哪些重要成就?
(2)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工程?
(3)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列举几种值得欧洲人借鉴的舒适的生活方式。
2019-08-17更新 | 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康乾盛世(上)》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初,土耳其一位美女被选为欧洲小姐。

1933年,土耳其有13名妇女当上法官。

1934年,在土耳其大城市中的电车上,为妇女专设的头两排座椅不见了。

1935年,有17名妇女当选为议员。

材料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耳其曾有过辉煌和强盛,也曾沦为西方列强任意肢解和欺凌的“西亚病夫”。历经盛衰而获得独立的土耳其,倍加重视用自身的历史教训来激励人民。被誉为“国父”的凯末尔曾有一句名言:“铭记历史才能爱国!”因此,他始终倡导“以史为镜”,记住强盛!也记住屈辱!更记住忧患!

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因病去世,消息传出后,举国悲伤。政府的公报写道:“共和国失去了它的缔造者,土耳其民族失去了它的非凡的领袖,人类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儿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末尔改革取得了哪几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凯末尔。

2019-07-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四测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没有大约70年前出现的古滕贝格印刷工场,宗教改革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正是印刷业的普及化,令这些充满激情的理论很快散播到了千家万户,使教廷徒唤奈何。作为新教徒一切宗教信仰的源头,《圣经》如今已经随时可以购得。正是这一事实,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摘编自【加】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简表

时间

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1840-1911年

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并撰成《铸炮铁模图说》;李善兰得知西方“制器考天皆用重学”,翻译《重学》;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华蘅芳研制成功配制火药用的镪水

辛亥革命后

学生纷纷出洋学习建设国家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拯吾中国也。李四光原立志学习造船,并在日本学习了3年造船技术,知晓造船需要钢铁,钢铁需要采矿技术,于是进入伯明翰大学采矿系学习;学习一年后,他进一步认识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又转到地质系学习

20世纪30年代

竺可桢说:我们要讲飞机救国,就得迎头赶上,要迎头赶上就非去研究大气力学和建筑风管不可。而且要制造飞机,必须有适当之原料,要谋飞机行动的安全,非有敏捷精确的天气报告不可,这又要靠地质学家、化学家、冶金学家和气象学家的研究。所以飞机救国,必须从研究科学入手。”

——根据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绘制

材料三   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比



(1)概括材料一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为什么说我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关键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019-07-0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时段)“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