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其中省略的部分是(     
A.继续前进B.方得始终C.牢记使命D.砥砺前行

2 .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议会就是否同意政府对华决议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一派主张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做解释,一派反对发动战争,经过激烈的辩论后,以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派兵侵略中国的政府对华政策。

材料二   1840年8月义律率英舰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道光帝接到照会后,他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等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9月,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君主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又有什么不同?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2019-09-2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课外拓展卷(五)
3 . 据统计,1851—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医药和教育领域的就业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5.68%。1851—1911年女性职员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表明
A.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B.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
C.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转变
D.妇女参政意识增强
2019-08-21更新 | 1227次组卷 | 38卷引用: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4 . 一战爆发后,对激进的妇女运动持反对态度的英国政府率先宣布给予妇女普选权。战后,一些欧洲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这主要是由于
A.战争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秩序和结构
B.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C.妇女在战争中的社会作用显著增强
D.交战各国政府希望稳定前方将土军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写道:“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就民族。”这反映了
A.作者对西方极度推崇的态度
B.社会变革诸多领域的关联性
C.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很大
D.彻底学习西方才能救国救民
2019-08-1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文)
6 . 下图是要求平等权的示威妇女。图片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的局限性是

A.没有给公民选举权
B.种族歧视严重
C.承认奴隶制合法
D.妇女无选举权
2019-08-08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同步练习
7 . 1840-1949年中国百年历史发展所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是
A.实现近代化
B.建立民主政治
C.争取民族独立
D.实现祖国统一
2019-04-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是《复兴之路》部分目录,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民族振兴”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时段)“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