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后,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的形象。然而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思想家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形象”的变化缘于(     
A.西方文化的自我审视和反思B.国际关系格局根本变化
C.中国文化自身的先进和优越D.中西方国际地位的互换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进入20世纪后,美国经济快速赶超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已经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超过了英、法、德、日的总和。1925-1927年,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多重推动,房地产业经历了疯狂扩张。1926年,新开工建筑物估值达到121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12.41%。1919-1927年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达到10.52%。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两千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7.5万人口,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19231926年,佛罗里达的人口呈几何数增长,而土地的价格升幅更是惊人。棕榈滩上的一块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竟高达400万美元。但19269月一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飓风引起的海啸将佛罗里达的两个城市夷为平地,这次天灾摧毁了13000座房屋,415人丧生。1926年底,迈阿密的房产交易量从1925年的10.7亿美元急剧萎缩到了1926年的1.4亿美元。许多人纷纷抛出自己手中的房地产,导致房价暴跌。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果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陆中平《美帝国主义下的资本世界》

材料二:进入本世纪,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改革在新的一波房地产投资热潮的推动下迅速升温。到2021年房地产投资升高到14480.75亿元,占社会总投资58620.28亿元的24.7%。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期望房地产业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使用的方法包括,退还个人所得税,降低交易契税,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加大房地产业扶持力度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开始迅速窜升。 2000年的上海的房屋每平方米均价为3326元,到2021年时均价已上升至76385元,涨幅达到92%。2001年,上海只有4%的住宅售价超过8000元/平方米,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16%。到2021年第一季度,有40%的住宅成交价格超过28000元/平方米, 而市中心的房价更大多已经突破76000元每平方。与此同时,在近二十年间,中国大陆其他城市的房价也几乎以同样的增速在不断向上扬。与之相对的是,许多城市也同时出现了居高不下的房屋空置率和形形色色的炒房团与地产投机。

——陆羽《21世纪中国地产报告》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初期美国房地产业繁荣与破灭的原因分别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美两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有何异同?
(3)综合材料,你认为政府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上应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
2021-1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只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建设人民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英雄史诗。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依据材料,就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美国妇女的处境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战对征兵的需求导致美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同时,这一时期美国的妇女运动与妇女职能的转变是近乎同步发展的,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的提高也是国内稳定政局的需要。同时,总统竞选人为提高自己投票率也向妇女抛出橄榄枝,给予各种承诺。战争年代是新兴的“新女性”群体自由和机会不断扩大的年代,也是大变革的年代。

——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中叶,英国驻华领事密乐迪曾评论说:“在所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里,中国人是革命最少而造反最多的。”他指出,中国直至20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国家。他旨在强调中国
A.适合实行君主立宪制B.缺乏革命的社会条件
C.政治体制革新较缓慢D.旧文明制约社会发展
6 . 黄文雄在《辛亥民国一百骗》中指出:“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如果没有日本在幕末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这说明
A.中日文化同根同源B.中国现代文明源自日本
C.文化移植是中国文化现代代化的主要方式D.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较于日本有所滞后
2020-12-0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时代开始之初,好像是这样认为:除了欧洲国家及其属地之外,要想现代化,即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大转变,把一个以农为主、人均收入低微的社会变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那么,这个国家将是中国。实际上,从成熟和发展的任何标准来看,中国的文明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即便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也是居于领先地位中的一个。它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举世无双。在历史上,中国人善于融化别的民族,吸收其思想。但是,当现代化模式开始在世界上出现的时候,中国不仅没有跻身于先进行列里,而且隔一个世纪之后,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是一个成功的后来者。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有关中国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作者的任一观点加以评析。(任意一点或整体,赞成或反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与方式

西欧东亚
传统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专制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
内部条件资本主义因素增长,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引发渐进性的社会变革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旧制度逐渐解体
外部条件开辟海外市场,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
主流模式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自下而上推动政治变革或革命非自主型的中央统制经济或混合经济,自上而下,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但直到19世纪,英国贫困问题持续恶化。政府虽然坚持自由主义的治理思想,但在促进就业、为工人尤其是童工提供受教育等方面进行立法,乡绅和工商业公司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学增《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及其治理》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会,希望借此对贫苦农民发放农业货款,以缓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境。但是,贷款基本被处于乡村权力中心的士绅、地主、富农等截留,经办的金融机构也将货款倾向于富裕群体。

——摘编自曾耀荣《近代乡村社会的贫困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贷款》

材料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中两国在贫困救助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10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映”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