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6年,出使英俄的公使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该文针对“欧洲人遽谓中国即一陵夷衰微终至败亡之国”,指出“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曾纪泽谈到“中国先睡后醒”,但并未提到“睡狮”。

1899年,梁启超发表《自由书·动物谈》,提到:“吾昔游伦敦博物院,有人制之怪物焉,状若狮子,然偃卧无生动气。或语余曰:子无轻视此物,其内有机焉,一拨捩之,则张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敌也。余询其名,其人曰:英语谓之佛兰金仙,昔支那公使曾侯纪泽,译其名之睡狮,又谓之先睡后醒之巨物。……梁启超历历备闻其言,默然以思,愀然以悲,瞿然以兴,曰:呜呼!是可以为我四万万人告矣。”


20世纪初,“睡狮”、“醒狮”之说开始广为流行。1902年,蔡元培等组织明强学社,发表广告称:“今者欧美各国已由民族主义之熟达,而进于民族帝国主义。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说:“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1904年,《东方杂志》第一期封面图案,把雄狮的形象特征结合在了龙的形象上。

——据单正平《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等整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睡狮猛醒”现象的理解。
2 . 在人类历史上,近代文明的演讲过程异彩纷呈,特点鲜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能持续的,……英国这个地外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指出英国“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入口处”的具体表现,并分别说明其对促进英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命运》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看待中西近代化的不同发展道路?

3 .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古代中西方形成了哪些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影响。
(3)同为亚洲“病夫”,中国和土耳其独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与其周围地区,以及与一般“非中国人”的关系,都带有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优越的色彩。中国人往往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因此,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像中国社会一样,是等级制的和不平等的。久而久之,便在东亚形成一个大致相当于欧洲国际秩序的中外关系网络。我们更愿意称它为中国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二:古代中国并无专门主管外交事务的中央主管官署。鸦片战争前,主持对外事务的主要机构是礼部、理藩院。1861年1月,中国第一个正式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诞生。1901年7月,因《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虽然其与总理衙门没有本质差别,但已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机构——外交部近在咫尺。(编者注:中华民国成立后,将清朝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外交部逐渐确立和完善。)
——摘编自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
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摘编自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1)材料一引文的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外务部建立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些外交机构建立的认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
2016-12-1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