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被排斥在政治生活和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之外,在家庭中处于从属、依附性地位,直到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仍将妻子等同于家的概念,妇女的社会属性几乎丧失殆尽。一战爆发后,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在战争中实现了广泛就业,就业人数从战前的493万上升到19187月的619万,战时妇女的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随着战争中大量男子被招募入伍,妇女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她们一度代替了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妇女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身影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公共领域”,社会生活日益丰富。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自由支配个人事务,妇女的自我意识及婚姻自主权利大大增强,对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摘编自郭婷婷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妇女家庭地位的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时期英国妇女家庭地位提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英国妇女家庭地位提高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16至18世纪欧洲“东学西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
2020-11-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知道,在公元第一千纪期间,技术和发明主要是从东方传到西方的。直到17.18世纪,这个进程才倒转过来。我们已经看到戴震对数学和科学事业的兴趣,但还可以补充说,根据戴震的弟子凌廷堪(1757~1809年)撰写的《戴东原事状》的说法,正是戴震广泛地推荐一种阿基米德螺旋式水车作为汲水装置。在古典的中国技术中,螺旋原理是不为人所知的, .但现已见于“西人龙尾车法”中,戴震也写了一篇短文《赢族车记》讨论这一问题。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艾萨克.牛顿爵士(1642~1727)以开普勒、伽利略和笛卡尔的思想为基础,再加上他自己超凡的发现,实现了科学革命的大胆综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是科学原理的第一次综......与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前辈们不同,牛顿变得非常富有,并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英雄。1680年,他代表剑桥大学(他在那里任职教授)被选入议会,成为皇家铸币厂的总管,并被国王封为爵士。

——摘编自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经典力学能够出现的原因,指出技术发明对英国的影响。
2020-11-0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理想国在中西方历史上都结有璀璨的硕果。为挽救日益没落的雅典城邦制度,西方代表人物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治理国家需要靠知识,理想国应是人们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阶层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压迫。当然,柏拉图的“理想国”难免具有宗教神学的色彩,并充斥着对未来的向往,而较少能从历史中找到依据。而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同样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为了追寻理想社会,儒家杂糅各家学说构筑出了“大同思想”,主张政治事务应由有德才的人来担任,而统治者也应当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礼记·礼运》中对“大同”世界的描述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不乏形象的描绘、意象的铺陈和情绪的渲染,以向往远古“至治之世”的形式出现,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平等、自由、太平的社会生活。

——摘编自宋进飞、崔艺桓《理想国与大同社会——中西方古代政治理想的比较》

材料二   近代以来,日本宪政所取得的富国强兵成就,让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中国政治精英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目标。由于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这场改良运动以失败告终。和平的方式不能建立民主,便转向革命的方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实践表明,中国尝试过走西方民主道路,但是走不通。

——摘编自陈海燕《中国为何不能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材料三   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拖入全面危机、资本主义文明受到普遍质疑和挑战时,人们并没有立即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而转向社会主义。直到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进行丑陋表演时,才使陶醉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国人猛然惊醒:西方不再是以前向往的现代化典范,已经成为欺凌和掠夺中国及东方民族的强盗。

——摘编自李春梅《五四运动:中国近代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古代先哲政治理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政治理想的变化,并说明促使其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不再陶醉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远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欧历史学家宣称,“整个16世纪的特征就是乡绅的兴起”。西欧乡绅阶级的形成主要是西欧富裕农民长期孕育的结果。富裕农民经济的扩张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的农场经济代替封建地产经济的过程。同时,以此为基础,富裕农民在地方事务中的政治作用,也令人瞩目最迟到15世纪中期,他们实际上控制了乡村的司法和行政事务。从社会身份上看,上层农民日益与乡绅、骑士交融;但从生产方式上看,却是骑士、乡绅向富裕农民开创的雇佣经济转化。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层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绅衿阶层形成于明代,但他们享有的政治特权即广义上的“绅权”,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绅衿就是明清时期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封建特权的标志。中国绅衿地主经济的膨胀,既如同一般封建地主对农民实行超经济的地租剥削,又凭藉他们的特殊身份所取得的特殊权利,而这种特权是受到封建政府法律正式承认和保护的。明清绅衿的膨胀严重地摧残了生产力。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层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不仅在政策示范和鼓励致富的意义上为这些率先致富起来的新兴富裕农民封冠加冕,同时也开始赋予他们荣誉性政治角色,大胆启用,让他们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新型富裕农民逐步进入农村的政权核心,具有政治参与的良好基础,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经过专业管理训练而形成的民主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农村基层政权注入了政治民主化的新气息。

——摘自徐向东《论新时期新型富裕农民的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西欧乡绅阶层兴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同16世纪西欧乡绅阶层相比,明清绅衿阶层的不同,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型富裕农民兴起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时代曾先后传播于中国,但元朝灭亡后一度沉寂。明代中叶以后,天主教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了很大发展,但要进入中国,需要克服重重障碍。1552年4月,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但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留下来。1582年利玛窦跟罗明坚学习中文,协助他共同打开中国的传教局面。利玛窦等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暂时不谈宗教,重金聘请有名望的学者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他们从古代经籍之中摘取有关“天”和“帝”的条目,比作西方天主教义中的天主。

——摘编自《明代来华的西洋传教士》

材料二   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由各地文教厅邀请天主教中的上层分子举行座谈会,“使发动下层的工作与这种上层的推动工作相配合”。中国的天主教“曾被帝国主义所利用”“热烈的鼓励教徒爱祖国”,而且天主教的“任何管理权应一律确实归中国人掌握,不容任何人操纵,外国侵略分子、间谍分子必须肃清”。号召全国“要学习广元的经验”,帮助教会实行自养。这种方法“使中国教会达到自养,使教徒们从经济上因而也在思想上打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摘编自《新中国对基督教的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天主教进入中国困难重重的原因,概括指出西方传教士打开在华传教局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对基督教的政策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中期到1939年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由于助力和阻力很不一样,西方由后而前,中国有前而后。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
1840年到1949年中西方两种社会、两种制度在历史的竞走中严重相撞。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中西方从此走上了彼此尖锐对立的道路,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发展,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探索,找寻中国的出路。
1949年到20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西方再次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开始了又一轮新的竞赛,西方国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的新局面;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前进,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而奋斗。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 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
18702101059382
1880372169175165
1890617224331349
190076028440260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
2019-11-2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卢梭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在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卢梭看来,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实质上就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为此,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此外,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书局编写的《新制中华教科书》较全面贯彻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体现出新的道德教育观念。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之真义”、“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以及“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以期达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袁世凯统治时期,教育部规定的“修身科”方针,也把“注重道德之实践,养成国民公共心及自治习惯”放在首要位置上。

——摘编自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形成的不同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道德教育观念出现的意义。
2019-11-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文)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典人文思想究天人之际,立意其高远而又不偏不倚。……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往往会转换不同的角度来综合性地观照同一种事物,以求更加完满地把握其中的内蕴,不会将其中某个方面加以无限放大来挤占其他的方面。对于人性的开展与实现,他们给出的人性空间既有超凡出世的神圣维度,也有食色性这些与动物性接壤的维度;既有与众人合作组成和睦家庭社会的内涵,也有与自然万物达成一片的内涵;既有感性的层面,也有知性的层面,更有感知意识所不能及的玄妙的层面。这种上下左右都没有封畛的全方位开放的人性,……对于生活在不同境地的人都有一种普适性。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图景中,人性与神性、人性与物性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填不平的鸿沟。……从人本出发,则会将神本、物本遮蔽;从神本出发,也会将人本遮蔽;从物本出发,就会反过来与人本、神本相冲。因其不能兼容,自然彼此间存在着排异反应,总是处于相冲相克之中。……它对人存在的理解中,向上的一极没有包含神圣的维度,向下的一极没有包容自然万物,因此势必将人生神圣的维度让渡于宗教,将自然的和谐割让给科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见《从三点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对各自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