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的长期纷争局面,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以国际法为国家间关系规范的政治格局。它规定了各国在其领土范围内拥有主权,彼此间平等,且不接受任何更高的外部权威。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始,到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直至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可谓是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为样板。20世纪以来,公共事务的领域从解决争端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人权几乎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维持和平与促进发展不仅靠国家,也靠各国共同创立的国际组织,后来一些非政府组织也争取加入进来,逐步形成了整套的国际治理机制。

——摘编自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

材料二   有清一代,世界东西两端同时并立着两种秩序体系:一个是东方宗藩体系,另一个是西方公法体系,它们建筑在完全不同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体系与制约机制也截然不同。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两种体系的碰撞导致了一系列的断裂与变革。有学者概括其为“英国的主权平等,外交观与清朝的差序包容,天下观的碰撞。也有学者提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摘编自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国际治理的两个阶段,并分析这两个阶段治理机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外交转型”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1-0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B.经济格局走向全球化
C.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D.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4 . 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易·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人文”,其重心并不在于“人”,而在于“文”。周人建国创立的人文政治秩序中却渗透了人文意识……因而周人的政治制度中留下了以重人为主的人文精神……即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当中按“理”来确定自己的标准,这个“理”更趋向于一种对人生幸福的实用性的追求,而这种实用理性的人文主义更体现于日常生活中。……它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这和希腊文明以人来评价一切人文体系有很大不同,因为儒家最高的理想是天人合一。要突破人的自我中心才能和自然取得和谐,才能和谐。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材料二   由自然的神本主义转向以人为主的人本主义的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先从普罗泰戈拉说起,他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具有狭隘性,只是对一单个的主观的人进行讨论……这不同于儒家所开创的德性人文主义,普氏(普罗泰戈拉)这里也有德性,但这个德性是“约定”的,是具有可教性的,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获有德性,这一点在苏格拉底那里是得到认可的。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材料三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对人文主义认识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反对人文主义风潮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你从人文主义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21-03-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墙文化”传统对比

项目主要表现
中国的“墙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墙文化”的传统意义更胜于其建筑意义,从皇宫的宫墙到农家的篱墙再到长城,墙的高低、颜色和形态各有差异
西方的“墙文化”传统西方国家对墙的需求和建造并不像中国这样迫切,中国的墙随处可见,而西方国家的墙只出现在不可缺少的地方,如医院、监狱等地,以及特定需要的围墙,如马奇诺防线、柏林墙等

——摘编自刘洋《“墙”文化之中西比较》等


“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上表是中西“墙文化”对“墙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鲜明,中外关联,手充分。)
2021-06-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2-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影响衰落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表

时间大事
19世纪40年代魏源著《海国图志》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90年代兴中会成立  维新变法
20世纪初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颁布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1919年五四运动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年中共“一大”
1928—1930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945年中共“七大”
依据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屈辱与奋进的交响曲。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不断探索和抗争。

——摘编自郭大松《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要赢得人民,就“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给人民以东西”。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了农民的困境与渴望,坚定地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摘编自张晓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并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探索和抗争的重大事件(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哪些土地政策来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朋党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士大大阶层内部形成的对立的政治集团。北宋时期朋党之间为控制朝政党同伐异,内斗不休。欧阳修作《朋党论》提出君子、小人皆有党,君子有党喻于道,小人有党喻于利。君主应该亲道远利,重用君子之党安定天下。明清时期朝廷厉禁党争,但党争尤盛……明代东林党人除清议论政、反对权贵外,还强调工商业对国家的作用,这一立场使东林党运动突破了士大大阶层范围,得到市民工商阶层的支持。王夫之认为朋党之争“始于君子,两终不胜于小人,害乃及宗社、生民”。雍正皇帝认为朋党“假同道之名,以济同利之实”,干扰皇帝决策,危害社会秩序必须坚决打击。

——摘编自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

材料二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稳定的政党创度又深刻影响了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英国是现代政党的发源地之一,先有现代政党,然后才形成了现代政党制度。英国政党政治有一个从王权至上之下的党派议政,到议会权力至上之下的政党参政,再向现代大众型政党转型的发展过程。

——刘红凛《政党政治发展与政党制度变迁:以英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明清时期朋党政治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朋党政治相比,英国近代政党政治的进步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