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认为语言歧异是妨碍人人平等的重要因素,民主的最佳标记是大家都使用社会精英所用的标准法语。从此,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文件都使用法语,公民学习使用法语被视为爱国与革命的表现。法语成为国家和中央集权的象征,各地方言被禁止使用。一语、一族、一国的原则就此逐步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此后法国历届政府基本都秉持这种语言政策。到20世纪初,法语成为法兰西民族的通用语言。

——据陈平《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   晚清以来,一种流行看法认为方言不一的中国要凝聚全国人心,就要从统一语言做起。但以何种语言作为标准,知识界众说纷纭。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会通南北语音的国音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这一方案后,受到多方质疑。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重新制定了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新国音,并于1932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与此同时,1926年召开的全国国语运动大会也明确宣称:国语统一,并不是要灭绝各地的方言。但左翼知识分子反对以北京方言作为标准语,提倡通过各地方言的自然发展、融合而形成一种共通语20世纪50年代起,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在全国推广。

——据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语言状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普通话迅速普及,方言的领地急剧缩小。尽管缺乏精确的调查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的城市儿童里,会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

——据王东杰《声人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语言政策对法国国家建构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法两国推广标准语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标准语发展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021-05-18更新 | 420次组卷 | 16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学园,以私人学者的身份主持学园进行讲学,传授自己的思想。学园在“三艺”课程,即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园讲课方式是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使学生明白道理,获得知识。柏拉图在学园中对于学术思想也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著书立说,如《理想国》《法律篇》等都是在学园时期写成的。学园的目的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政治人才,讲述治国术,追求“理想国”的实现。学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亚里士多德、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等。雅典学园成为当时希腊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被后人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并对中世纪大学和近代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覃昕《柏拉图学院钩沉》

材料二 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时期的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通过优厚的俸禄和待遇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承担当时齐国君主政治智囊团的角色。游学是稷下学宫独特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教师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讲学.稷下学宫还定期举行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会。稷下学宫的先生还纷纷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例如《管子》《荀子》等三百余篇,分属儒、道、阴阳、法诸家.稷下学宫培育出了淳于髡、邹衍、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学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家,为战国思想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学园与稷下学宫在办学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5 .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分封者,就是周人的一个或数个血缘氏族部落,集体向新的土地迁居。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周公东征讨伐的对象之一,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

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而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以往的国都都是因氏族的自然聚落而形成的,偏重于血缘关系,这个时候的国就有了地域的概念。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鲁侯伯禽受封建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在不断强大以后,加大对外扩张,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商贸及其他交往不断加强。而随着交往的频繁,矛盾在所难免,在解决问题时所适用法律的矛盾同样十分尖锐,因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和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到公元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各海外行省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从而形成了万民法。

——摘编自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罗马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罗马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周朝和罗马对国家的治理中得到的启示。
2021-05-08更新 | 391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C.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D.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2021-04-29更新 | 183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B.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D.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
2021-04-22更新 | 1529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表面上看英国的政治制不利于税收,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收税,而中国皇帝的权力巨大……然而事实相反,英国光荣革命后,税收能力大大增强,人民普遍愿意交税,与此同时中国税收的能力较为有限,且人民不愿交税。出现以上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中国官僚队伍的腐败B.纳税人的权利与地位不同
C.英国国民收入结构更丰富D.英国的税收体制优于中国
9 . 中西方传统节日

材料一 中西方重要传统节日(部分)

中国西方
节日及起源习俗节日及起源习俗
春节(农业节气)趁农闲祭神祈年、祭祖、纳福、迎春、家族团圆、拜年、贴春联、蒸年糕、吃团圆饭、吃饺子、吃汤圆圣诞节(纪念耶稣诞生)教堂礼拜、集会、唱颂歌、举办舞会、街道狂欢、吃烤火鸡
清明节(农业节气)祭祖扫墓、吃青团、吃馓子情人节(纪念基督教殉难者瓦伦丁)送情人鲜花、巧克力
端午节(农业节气;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吃绿豆糕、喝雄黄酒狂欢节(天主教封斋前欢宴喜饮)举办化妆舞会、彩车游行
七夕节(农业节气;牛郎织女神话)观天河、祈五谷复活节(纪念耶稣复活)制作节日彩蛋、举办大规模化妆游行、喜剧表演、吃烤羊
中秋节(农业节气;嫦娥奔月神话)祭祀月神祈求丰收、阖家团圆、吃月饼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挂南瓜灯、穿奇装异服、举行盛大化妆舞会
重阳节(农业节气)敬老、插茱萸、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感恩节(感谢上帝)举行集体活动、吃烤火鸡、吃玉米饼

材料二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使世界绚丽多姿,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都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越来越重视“洋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成为年青人的时尚,他们热衷于那种自由、无拘无束、充满个性色彩的氛围。在中国年青人逐步淡化春节的同时,国外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却日益浓厚。现在世界各地正越来越接纳中国的春节。在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向全美华人表示节日祝福。在纽约州甚至把春节(正月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

——摘编自石琳《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间拓展》冯建民、许丽红《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各自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善人为帮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对于如何实现“无讼”,孔子提出的是一套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为政在人的治理方案,总体上是以德去刑。汉代一些地方行政司法官吏,在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礼教、政教对社会的指引作用及刑罚对犯罪的禁止功能,综合治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例如:秦彭“准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东汉刘矩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子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愤怒)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等。

——摘自胡仁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儒家化及共历史启示》

材料二 罗马法是在古希腊自然法理念的感召下,经千余年的历史筛选而鼎立起来的传统私法文化之源,由于罗马法学家一开始就以自然法为指导,诠释着以市民法和万民法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并亲历种种司法实践,在几个世纪中ー贯以往。他]形传统的诉讼指导、诉讼参与、撰写契据,解答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现实问题,使他们的解答常常必须被审判者所接受,直接作为判案据,这大大推动了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加之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对外文往日愈频繁,国内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法律的确认和处理已是罗马国家不可替代的必然手段,因此,罗马民间才靠着罗马法学家的活动成了有史以来的“法制帝国”。

——摘编自张蓉蓉等《罗马私法一一自然法的法律表达》


(1)根据材一并结冷所学知识括指出汉代社会治理的发展,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古罗马与中国古代在社会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