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B.中学西渐成就显著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2 . 图1所示是17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于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地的一种叫Banyans的晨衣。这种晨衣裁剪宽松,具有日本和服的风格,但其名字来自印度。印度南部的纺织工人为了迎合法国贵族的消费市场,使用了法国的图案,为了使服装有质感,还采用了抛光工艺。这说明(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B.文明之间互相影响和借鉴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D.印度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后,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的形象。然而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思想家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形象”的变化缘于(     
A.西方文化的自我审视和反思B.国际关系格局根本变化
C.中国文化自身的先进和优越D.中西方国际地位的互换
4 . 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论是晚清两种有关联又有差异的思想。前者以附会的方法,将中西古今混为一谈,认为西方文化是“窃我绪余”。后者注重中西主体与辅助的差别,论证文化的融汇。李鸿章、郑观应等对上述两种论调都持赞同态度。材料反映了晚清(     
A.调和中西矛盾B.儒学信仰艰难重建
C.鄙夷外来文化D.传播西学阻力重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258年蒙古南侵,南宋财政亏空加大,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胀恶化。为解决以上问题贾似道推行公田法(低价购买民间尤其官员手中超限的部分土地),结果激起民怨,加剧恶性通胀循环。1262年面对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进攻,为解决财政压力,威尼斯授权政府发行国债(以税收作为定期利息),被称为13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催生了金融创新B.反映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
C.政府垄断破坏金融秩序D.金融稳定是政权巩固的重要因素
6 . 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服饰)设计师而言,东方情调只是他们众多灵感来源之一,仅是偶尔借来一用的新鲜题材。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士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他们并不挖掘那些东方传统艺术的深层含义”。该学者旨在说明(     
A.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
B.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新时尚
C.东西方的服饰虽样式不同,但审美追求一致
D.中西合璧的服饰奠定了西方流行服饰的基调
2022-11-11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7 . 钱穆认为,“依照中国人的理想,一家人平等谓之家齐,一国人平等谓之国治,天下人平等谓之天下平。”而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平等只是法律上的平等和机会上的自由,导致了社会的功利化。由此可见,钱穆认为(     
A.中国的平等观比西方更具有优越性B.中国的平等观是指“人格”的平等
C.近代西方的平等观不具有普世价值D.西方的平等观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2022-09-28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10世纪,秘鲁北部的西坎人建立的西坎帝国生产力发达、技术先进、人口众多,控制了秘鲁沿海的广大地区,其疆域堪与大洋彼岸的辽、宋媲美。但西坎帝国依靠熟练使用同一语系语言的官僚治国,并未使用文字。这最能说明(     
A.印第安文化曾领先世界B.文字统一为政治统一奠基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潮流D.古代文明地域差异性显著
9 . 2022年5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意在(       
A.凸显中华文明的悠久性B.强调文明的重要性
C.倡导他国接受中华文明D.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06-28更新 | 10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综合测试历史试题
10 . 中西医之争上,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是“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试图通过这样的话语定位分清自己和中医的地位;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试图与民族国家建构联系,占有一定的政治话语力量。材料反映出
A.中西医冲突不可调和B.反映中医不断衰落
C.实质是科学主义与文化之争D.西医科学性受到巨大挑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