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中国改革开放既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又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政党体制来看,超政党体制是现代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

西方政党体制与中国超政党体制的比较

比较项目西方政党体制中国超政党体制
利益代表功能代表特定社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群体超越利益集团,代表国家整体的根本利益
利益表达功能多党竞选.代议民主、票决民主、横向民主纵向民主、群众路线、协商民主、基层票决民主的配合
利益统合功能统合断裂、社会多元化、社会零碎化、党争社会包容性共识、多党合作、一体化社会
执政绩效功能否决政治.有限执行力有效政治、强执行力

——摘编自汪波《西方政党政治与超政党体制∶比较与竞争——兼论中国政党制度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就西方政党体制与中国超政党体制的比较中任选一个或数个比较项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4-19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01 铭记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会召开 (对点练)-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天瑜认为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文化生成的深层机制。

要素解析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展开是文化生成的必要因素,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华文化差异性、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土壤中国古代以农耕和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二者相竞相生,在冲突中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生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结构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土壤之上,形成了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宗法社会,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诸多社会观念和行为处事风格,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伦理型文化的特点。
政治制度中国皇权政治运行千年,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独尊专制性色彩,皇权专制决定其对文化有统制之心。

一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一到两个要素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7-03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形象学”兴起之后,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西方中国形象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梦幻的形象(13世纪出现)、理想的形象(15世纪出现)、落后的形象(18世纪中期出现)和被“妖魔化”的形象(19世纪以来)。

——摘编自赵凤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阶段,自拟题目,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5-08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基于近代中国的救亡与民主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出现了多个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救亡与革命相混淆,认为民主革命破坏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自由主义的改良才符合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以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和“告别革命”为代表。第二种观点,救亡实际上是针对作为一国而存在的民族国家存在的拯救,救亡就是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丁耘认为:救亡与反帝、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大体同位。高力克称这种救亡是一种“民主救亡”。第三种观点,从文化和文明的视野来解释救亡,对于民主的认识有一种世界主义的视角。救亡就是要拯救国家,而传统中国的本质是文化、文明。李杨认为:中国现代“救亡”史,是从文化主义向民族主义转化、从传统样式的文明向现代样式的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阅读材料,请围绕“近代中国的救亡与民主”这一主题对材料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新增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3-02-08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三第二单元整合提升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亚非其它三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甚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摘编自袁行沛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结合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1-11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文明特点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我国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华文明的形成才有了独自发生、多元发展等特点。
古希腊罗马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供给古希腊文明大厦的砖瓦石灰,而古希腊文明表现出对人格、尊严、自由、权利等因素的独特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民主精神的追求。罗马法的精神支柱是理性主义,适时开放、兼容并蓄是罗马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毛曦《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2-09-05更新 | 22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京津地区历史大事简表(部分)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京津地区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任选一角度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标题、主题鲜明,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01-1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清华大学2021届高三1月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04更新 | 349次组卷 | 7卷引用:云教金榜N+1联考2022届高三冲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会受到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文化共享资源互补互惠肤色相同或相近共同的历史命运官方形态推进
文化共享的类型可以归纳为族源型、语言型、宗教型、民俗型和官方意识形态型。在相当规模的区域内,各民族会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区域内的资源相关部分加以利用,而且和其他民族形成长期稳定的资源互补互惠关系。但因资源争夺和竞争也经常造成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冲突。在某些情况下,肤色变成了一种族性特征,成为一种社会界限。如在长期的殖民掠夺的过程中,形成了种族主义,形成了“文明”与“野蛮人”对立的观念。各民族共同的历史经历和历史命运对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国通过多元文化和各种措施推动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摘编自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


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对上述材料中的类型进行论证。(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型展开论述;中外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4-02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题型06 主题型非选择题-备战2022高考历史热考题型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