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22-04-15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


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2021-12-27更新 | 1469次组卷 | 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对西方和整个世界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他的历史观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他反对理性,崇尚直觉,人类历史被他看作是一种纯粹自然状态的“生命历程的总和”,像任何有机物一样有自发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他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主因和起源,民族和国家的母体;世界各大文化是独立发生和成长的个体形态,每个文化都贯穿自己独有的,不能更改的精神个性,是封闭的系统,没有相互影响、融合的可能性,即使有相交,也是表面上的,文化的内在精神之间始终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还强调每一文化体系都是等值共时的,并不因存在时间的先后以及个性的不同而有高低不同的价值。

   ——摘编自郭小凌:《西方史学史》


评析上述材料中斯宾格勒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1-12-26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外交、经济、思想等某一方面的成就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1-12-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源自于孙中山189411月为兴中会起草的章程。孙中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瞬……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制,实堪虑于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颂”,郑重空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19386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创作了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歌词中写道:“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吧,打出去日本强盗,推翻“满洲国”,进行民族革命正义的战争,完成那民族解放运动。”19402月,杨靖宇壮烈牺牲。

1950年初,华罗庚毅然放弃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和优渥生活,克服重重团难四到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回国途中,他发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

19813月,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直白却饱含力量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80年代激励中国人奋发困强的磅碍精神力量,在城镇,在乡村,不少商店、工厂以“振兴”“振华”命名,在历次国庆游行的队伍中,“振兴中华”也是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命题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的价值、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又是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起码从先秦时期开始积累了引人入胜的茶文化,人们把饮茶与科学、道德、审美艺术、社会礼俗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茶既得以实现其实用价值,让人们得到物质上的享受,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又得以凝聚丰富的人文意义,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说,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唐代刘贞亮曾概括出茶的“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功能及于身体与心灵、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邹明华《养生·修性·怡情·尊礼——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英国人有300多年饮红茶的历史,是红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维多利亚时代的红茶文化影响着英国的各个阶层,涉及到科学、道德、审美,礼仪等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从科学角度讲,茶有益于健康,它为英国的多酸性主食面包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多碱性的佐餐饮料,有利于民族传统食物结构的平衡。茶不仅可以陶冶性情,维护道德,并有利于家庭与社会伦理的进步。英国生活中的下午茶点与品茶园,是生活高度精雅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和审美性,品茶的文化消费大于物质消费。在英国现代文明史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茶叶贸易与营销是英国资本主义文明的消费主义经济方式最成功的例证。

——摘编自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


根据以上材料,从多维视角概括中英茶文化的共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2021-11-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东西方的“大分流”,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

观点一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其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逐渐开始背离,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则继续在集约型的农业道路上发展着。造成这种背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观点二王国斌和罗森塔尔合著的《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则提出,促使这两个发生经济大分流的,其实是她们的政治进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和欧洲迥异的政治结构中去寻找。


评述材料中关于“大分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11-16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观点一:美国学者解释中国近代史,常常采用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即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系由于西方潮流的冲击。

观点二:中国学者大都主张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的开始。

观点三:美国学者孔飞力却极为重视晚清的地方军事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他认为,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央政府权力的缩小和名流势力的扩张,这种趋势成为咸丰朝及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特征。这标志着传统国家的崩溃,中国不能再按老的模式重建,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材料中任选出一种观点或者自拟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关键史实叙述准确,段落间的逻辑层次明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外国中国
“14—16世纪的欧洲
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一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法国史学家米西勒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成理各有依据的。分别以这三个年份为起点,算到1840年,各自都在2000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表为史学家对14— 18世纪中外历史的有关评论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人物主要事迹
林则徐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杨靖宇中国著名抗日英雄。1932年,受命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1940.年壮烈牺牲。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黄继光中共党员,人民解放军战士。1951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1020日,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在黄继光的精神感召下,部队迅速攻占了上甘岭高地。
王进喜新中国石油工人,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2009910日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袁隆平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9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从表中选择三个英雄人物,围绕“英雄与国运”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