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A)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女权”一词出现在 20世纪初,而与"Feminism”对应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却在“五四”时期才出现。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妇女问题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当时知识界普遍承认“二十世纪有急待解决之大问题三:第一为劳动问题,第二为种族问题,第三为妇女问题”,“妇女问题是社会改造中的一部分”。

——节选自杨联芬《新文化运 动与“女性主义”之诞生》

材料二“女性力量”在过去一年里经常被提起。 在不同的领域,新时代的中帼追梦人冲在一线展现着自身的魅力,精彩地诠释了当下中国新一代的女性精神。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语录

“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2022年6月5日再次升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语录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或者一支队伍的进攻核心,就要承担很多东西,这是一种责任。”

——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语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女性精神的价值。
2022-07-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托夫勒指出在社会发展中,由资本、暴力和知识重新构建新的社会权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私权的保护和尊重不应该只体现在文本之上,更应该从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习惯上以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促进社会层面的民主进一步发展,且离开合理的制度安排,完善的治理结构,公平的分配,民主的价值必然不会得到体现。打造公民社会推动社会层面的民主发展,主要在公民教育上,公民的责任感必须灌输到每个人身上,让其明白作为一名公民,不能对社会发生的侵权保持沉默。并且,政府若不能再平衡利益,知识的权力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累积下来在未来是可能存在流血危险的。因此,重新审视民主与民本思想,打造公民社会,普及公民教育,推动社会层面的民主发展实为迫切。

材料二   西方人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欧洲人的“三漫”(散漫、浪漫、傲慢)问题很难令他们做到团结应对疫情。东亚三国(中日韩)应对疫情成为世界羡慕对象,凸显东方文化在危机重重背景下如何在利己—利他、个体—集体、自由—秩序间把握好度、保持好平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撰文比较中西方文明根性时指出,当今时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这恰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对自由优先与秩序优先的分歧,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反而应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发展进入爆炸式创新的前夜,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由带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危机频繁暴发,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秩序的宝贵。对于自由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秩序,以防止瓦解;对于秩序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自由,以激发创新。问题不是在自由和秩序中二选一,而是在哪个环节加强自由,在哪个环节加强秩序。超越东西、南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文化,是疫情带来的应有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并谈谈你对此现象的认识?
2022-04-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罗马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体育文明。角斗是古罗马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征服地区的奴隶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上的自由。与此同时,罗马平民通过角斗还可以获得法律赋予贵族头衔或免税特权,“力大无比”者被称为“最勇敢的斗士”。这也成功吸引了大量包括皇帝、贵族、骑士在内的参与者,竞技体育成为一种覆盖全国、各等级民众的休闲方式,随处可见的竞技场也成为罗马人社交、谈论政治,表达诉求的重要场所。年轻士兵常以木制弓箭操练射靶技术,训练铅球模拟战场上的石块投掷。诗人维吉尔说:“记住,罗马人!这些就是你们的技能,通过你们的帝国统治万邦,维护和平。”

——摘编自刘欣然《古罗马角斗体育竞技研究》

材料二   先秦体育在我国古代体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且把“射”(射箭)和“御”(驾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射礼的参加者对弓、箭、靶和用以伴奏的音乐作了严格的规定;荀子对身体的认识讲求“礼”,将“气”构建在“礼”之上,并认为形体美是父母给定的,而不是后天练就的,将“勇捍果断、聚众帅兵”与强力、技能有关的德性列为下德,体育运动首要任务不是争取胜利,或者并不鼓励只争取胜利,而是在竞赛中实现道德的修炼。先秦时期还把以柔克刚的舞蹈和导引功普遍用于剑术、拳斗、角力、相搏等体育娱乐活动,这些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摘编自郑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休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体育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罗马相比,中国体育的不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中国体育对后世产生的社会价值。
2022-07-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民族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发了特许状,允许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与东印度的贸易。3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四艘船组成的船队首次前往东印度,船队拥有110门大炮,是不折不扣的舰队。

1765年,第三次来到印度的克莱武和当地行政长官之间签署了协定,该协定禁止行政长官拥有军队。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孟加拉及其周边三个邦的财政部长职务,对于收缴得来的税款剩余的部分可以自由用于自己的活动。公司成为孟加拉的"领主"。

——摘编自(日)羽田正《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材料二   广州行商制度创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广东新语》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行商深受专制国家和官吏的各种压榨,行商资本常常处于短缺状态。行商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本,遂向外商借贷,以便维持门面,而东印度公司商人向中国行商的放款,是地道的高利货。最终,行商从清政府控制、管理对外贸易的工具演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帮凶。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宣告了行商制度的终结。

——摘编自萧国亮《清代广州行商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18世纪中期前后的性质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行商制度衰落的原因。简析东印度公司、行商制度对英、中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2022-03-09更新 | 507次组卷 | 6卷引用: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选必2-高中历史统编版新课同步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服装功能上并不仅仅是蔽体防寒,而是突出体现阶级有别、礼制规范。这一时期的典型服式--深衣,在造型上以拥蔽全身为首要目标。如《五经正义》中所云:“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按照这一原则,深衣的各部分在缝制加工过程做了诸多严格规定。《礼记·深衣》有云:“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些“规矩”象征着对先祖的崇敬、天人合一、公平正直等,体现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与先秦时期相反,古希腊服装功能强调开放与突出人体的美。古希腊人着装以披挂悬垂为主要特点,服装单纯,不做加工,只是将面料披挂缠绕在人体上以达到“有形”。古希腊的服饰文化中将服装看作是人的附属物,服装展示人的形体,并满足人的活动机能。

——刘白茹《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时期的服装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席卷欧洲的“中国风尚”中,最直接与人们生活发生关系的依然是服饰。中国丝织品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妇女的主要服饰面料。宫廷画师华托,描绘的配合其画风的女服,主要特点是从后颈窝处向下做出一排整齐规律的褶裥,并在裙摆处散开,走路时徐徐飘动,被称为“飞动的长袍”。与此同时,欧洲的丝织业也发展起来。在法国丝织业中心里昂,以中国刺绣图案为范本,设计师们设计了许多奇妙的花卉图案,市场需求的刺激还导致巴黎刺绣师公会成员大增……随着中国风格成为尚品,更加带有“中国味”的绣有龙凤和麒麟的刺绣服装被认为具有难以言状的美而风行一时。

——要彬《欧洲18世纪服饰艺术中的中国风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与古希腊服饰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国服饰对法国的影响。
2022-04-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王派遣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次年,到达北京。当时正在筹划乾隆万寿庆典,英使远来,正巧可以用来证实外夷向化,入贡天朝。清廷要求英使行三拜九叩之礼。关于英使提出的通商一事,一概拒绝。1816年,英国派遣阿美士德携带礼品乘坐海军军舰来华,企图完成马戛尔尼未完成的任务,双方又因礼仪之争,未能如愿。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840追溯到1740年,约当中国的乾隆、嘉庆两代,这个时期,在中国是清朝最盛时期,在西方是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情势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乾隆在位时期,正值英法争雄于欧陆和印度北芙殖民地;北美联邦共和国的成立,是他在位后期;法国大革命,起于他在位末期。嘉庆帝时代,为拿破仑称雄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在乾隆二十九年,到嘉庆十二年已应用它造成汽船。就中国的学术思想说,治学方法也是一种极有科学精神的方法,可惜全用在故纸堆中。他们的工作,还只能比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工作,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未能发生若何的影响。

——摘编自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西方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并说明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思想。
9 . 史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材料一 人们称赞《史记》所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史通》一书,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但这并非史学家的最终目的。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目的在于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历代鼎革之际,继起的皇朝都十分重视修纂前朝历史,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例外,以此作为朝政大事。元朝至正三年(1343),即诏令纂修宋、辽、金三史。清朝入关第二年,顺治二年(1645),即下诏修明史。他们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作为学习的榜样,自称是炎黄以来“治统”和孔子以来“道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中国文化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上连成一气,形成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东亚文化圈内,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的文化也影响甚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介绍外国史地的著作,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随着对外部世界了解逐渐增多,外交史和各国史地也成为史学研究重点之一。一方面,清官方也开始关注外交史,《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以后又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等几部书,就是官方主持修撰的大型中外交涉历史的资料汇编。另一方面,一批出使国外的大臣在以日记形式详细记载外交事务的同时,还对所出使国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进行考察,留下了丰富记载,如王韬的《法国志略》《普法战事》,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等。

——摘编自刘俐娜《晚清的史学发展与变革》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优良传统。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8世纪前后中国文化是如何惠及东亚文化圈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史学研究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3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有多元、复合的特征,故人文关怀必须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途径来实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实现“礼之用,和为贵”,构建一种全面的和谐关系体现对人的整体关怀,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以“仁爱”为出发点与核心,将“孝”定为伦理的起点,以“中庸”为方式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培养“浩然正气”,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高尚道德情操。传统文化还尊重人的自主性,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相辅相成中实现精神自由与灵魂安顿,以“仁民而爱物”之心,实现“天下一家,万物一体”的博爱情怀。

——摘编自杜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思想研究》

材料二   对个人命运、价值和尊严的关注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种最基本的信念。西方人文主义者力图以科学和理性来反对中世纪独断主义的封建神学,以解放神学统治下的人和自然。他们从反对神学对人的统治出发,追求现实的人生幸福,要求恢复人的各种权利,他们把神权与人权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推翻封建神权的统治,才能彻底解放人自己。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注重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权利,私人的权利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彼得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以人的欲望、要求作为出发点,对自然采取征服、掠夺的方式,强调“天人相争”的观念。

——摘编自杨春苑、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与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文关怀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