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图1所示是17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于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地的一种叫Banyans的晨衣。这种晨衣裁剪宽松,具有日本和服的风格,但其名字来自印度。印度南部的纺织工人为了迎合法国贵族的消费市场,使用了法国的图案,为了使服装有质感,还采用了抛光工艺。这说明(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B.文明之间互相影响和借鉴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D.印度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演进,有其自身之途辙,其政治组织乃受一种相应于中国之天然地理的学术思想之指导,而早走上和平的大一统之境界。因此宗教思想,在中国乃不感需要。亦正惟如此,中国政制常偏重于中央之凝合,而不重于四围之吞并。其精神亦常偏于和平,而不重于富强;常偏于已有之完整,而略于未有之侵获;对外则曰“昭文德以来之”,对内则曰“不患雾而患不均”。故其为学,常重于人事之协调,而不重于物力之利用。以学术言,自先秦儒、墨唱始,学术流于民间,既不为贵族世家所独擅,又不为宗教寺庙所专有。平民社会传播学术之机会,既易且广,而学业即为从政之阶梯,白衣卿相,自秦以来即尔……继隋唐统一盛运而起者,亦有禅宗思想之盛行。禅宗教理,与马丁路德之宗教改革,其态度路径,正有相似处。然西洋宗教革命,引起长期残酷的普遍相互屠杀,而中国则无之者,以中国佛教仍保其原来一种超世间的宗教之本色,不如西洋耶教已深染世法,包揽政治、经济种种俗世权利于一身。

材料二   尝谓世界群族,其文化演进,主要者不越两型:即西方之一型和东方之一型也。西方之一型,于破碎中为分立,为并存,故当务于“力”的战争,而竟为四围之战。东方之一型,于整续中为围聚,为相协,故常务于“情”的融和,而专为中心之翕。一则务于国强为并包,一则务于谋安为系延。故西方型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在转换,而东方型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则在扩大。西洋史之演进,自埃及、巴比伦、波斯以逮希腊、罗马,翻翻滚滚,其吞咽卷灭于洪涛骇浪、波澜层叠之下者,已不知其几国几族矣。而中国史之演进,不仅自两汉而隋、唐,两宋、明,一脉相沿,绳绳不绝;即环我族而处者,或与我相融和而同化,如辽、金、蒙古、满洲、西藏、新疆诸族;亦有接受我文化,与我终古相依。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川幕府于1811年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1862年更名为“洋书调所”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日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培养“译员”、“通事”,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印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卿崧《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是我党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2009年间,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达9763种,出现了以“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系统对外译介中华文化的精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已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

——摘编自《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回顾——以中国外文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2022-12-16更新 | 9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城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十大雕塑体现了雕塑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艺术品的评价是一件主观的事情,因此.对于世界十大雕塑的说法有多种,下表所示为流传较广的两种说法(排名不分先后)。

说法一说法二
作品作者及创作年代作品作者及创作年代
掷铁饼者[古希醋]米隆(约公元前450年)掷铁饼者〔古希腊]米隆(约公元前450年)
大卫[意]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大卫[意]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
断臂的维纳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约公元前150年)米洛斯的维纳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约公元前150年)
雅典娜神像[古希腊]菲迪亚斯(公元前438年)哀悼基督[意]来开朗基罗(1498年)
门考拉夫妇立像[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600年)纳芙蒂蒂[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前14世纪后期)
复活节岛巨石雕塑[火洋洲古文明]不详〔约600~1680年)复活节岛
巨石雕塑
[大洋洲古文明]不详(约600~1680年)
罗马母狼铜雕[古罗马]不详(约公元前500年)抱鹅的少年〔古希腊]波厄多斯(约公元前200年)
狮身人面像[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500年)狮身人面像〔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500年)
汉谟拉比法典石雕[古巴比伦]不详(约公元前1752~前1750年)自杀的
高卢人
[古罗马]不详(约公元前2世纪前期)
思想者[法]罗升(1880年)思想者[法]罗丹(1880年)

阅读材料,就材料中任意一点或多点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5 . 【写一写】

东西方传统农业结构

材料   衣着原料取之于自然,属于植物的有麻类和棉花等,始于动物的则有毛皮和蚕丝等。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衣着原料因地而异。东方的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蚕丝和大麻为主,丝为富人和老人享用,麻为平民百姓穿戴。到宋元以后,改为以棉花为主,则“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贱皆赖之”(丘浚《大学衍义补·贡赋之常》)。动物的皮毛虽然也被用作衣着原料,但极不普遍,除给富人充作奢侈品外,普通百姓难以得到。西方,特别是英国则正好相反。史前时代开始就以毛皮和亚麻(特别是羊毛)作为衣着原料。……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则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养蚕和养羊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结构。在中国,农业结构的主体是农桑结合,在西方则是农牧并举。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依据材料,比较东西方农业结构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2023-05-0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君主及其权力行使受到一些制约。如嫡长子继承制商周之际即已确立,多为秦以后的王朝所奉行。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故祖宗家法和先主故事成为当朝君主的不成文规范,谏官往往引之以为封驳皇帝诏旨的理论依据。儒家鼓吹“唯天子受命于天”,理想的君主是古圣先贤的化身和天意的代表。有德成了获得君权的必要前提,否则“天怒人怨”便可能失去君临天下的资格。除此之外,谏诤、宰相和朝议决策等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摘编自孙秀民、楚双志《中国古代封建君权制约述略》

材料二   中古西欧,在原始军事民主制传统影响下,新兴的王权孱弱,法令制定、征税、外交与防卫事务、王位继承、要案审理等在贵族会议上提出咨询。7世纪中期,西哥特国王雷瑟斯温斯声称,国王与民众都应当服从法律,“无论什么地位的人都不能将其置身于法律的监管之外”。教会鼓吹王权神授,依据“灵魂得救”高于“肉体生活”的信条,主张教权高于俗权。封君封臣制以封君与封臣之间个人“约定”为基础,要求双方按约定的权利与义务来行事,否则“约定”就自动解除。

——摘编自孟广林《中西封建君主制中的“法治”与“人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中世纪西欧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
7 . 中西医之争上,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是“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试图通过这样的话语定位分清自己和中医的地位;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试图与民族国家建构联系,占有一定的政治话语力量。材料反映出
A.中西医冲突不可调和B.反映中医不断衰落
C.实质是科学主义与文化之争D.西医科学性受到巨大挑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王派遣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次年,到达北京。当时正在筹划乾隆万寿庆典,英使远来,正巧可以用来证实外夷向化,入贡天朝。清廷要求英使行三拜九叩之礼。关于英使提出的通商一事,一概拒绝。1816年,英国派遣阿美士德携带礼品乘坐海军军舰来华,企图完成马戛尔尼未完成的任务,双方又因礼仪之争,未能如愿。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840追溯到1740年,约当中国的乾隆、嘉庆两代,这个时期,在中国是清朝最盛时期,在西方是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情势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乾隆在位时期,正值英法争雄于欧陆和印度北芙殖民地;北美联邦共和国的成立,是他在位后期;法国大革命,起于他在位末期。嘉庆帝时代,为拿破仑称雄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在乾隆二十九年,到嘉庆十二年已应用它造成汽船。就中国的学术思想说,治学方法也是一种极有科学精神的方法,可惜全用在故纸堆中。他们的工作,还只能比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工作,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未能发生若何的影响。

——摘编自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西方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并说明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思想。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和西方在词源上最早源于拉丁语,在罗马帝国时代的行政管理中就开始使用。罗马人以罗马城作为世界中心坐标,以西为西方,以东则为东方。罗马人所指的东方包括西南亚洲和东北非洲,这些地区作为罗马的行省列入帝国版图。……后来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展,从西亚、北非、南亚到东亚,最终囊括了整个亚非地区。

——摘编自任霏、杨文雅《东西方概念的溯源与界定》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冷战期间,“西方”与“东方”逐渐演变并日益固化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国际政治词汇。“西方”一词成为凝聚并体现美国与西欧政治、经济及文化含义的复合体。在政治上,它被贴上了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标签;在经济上,它同生活富裕画了等号;在文化上,它指以基督教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文明为核心。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竭力给非西方国家贴上“威权”“专治”“落后”等标签,借此凸显他们自身的优越感。受冷战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人还是会把西方同资本主义的剥削和邪恶本质联系在一起,

——据任霏、杨文雅《东西方概念的溯源与界定》等整理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古代罗马人划分东西方的依据,并分析古代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概念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