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国君之姓地理位置诸侯国国君之姓地理位置
今山西今山东北部
今河南北部今河南南部
今山东南部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之国五十三。

——《荀子》

材料三:汉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诸侯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 统一构成威胁。汉文帝接受贾谊的《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采取了诸如将齐国一分为七、把淮南国一分为三的措施。汉景帝又接受晁错的建议“削藩”,用战争方式平息了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 淄川等七国的叛乱。

——《读史笔记》


(1)根据材料一、二中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所引发的最大弊端是什么?文帝与景帝用什么方法 解决之?最终哪位皇帝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方法和文帝、景帝的方法有何不同?
2022-10-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1-03-04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将活动在湘、赣、闽等八省边界13个地区的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新四军,迅速挺进敌后。在认识到“初期发展阶段干部缺乏是一般规律”的情况下,依靠外来干部是当时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但是外来干部“不了解情况,与群众的联系不够",扎不下根……19417月,随着日伪军对苏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新四军所处环境愈渐困难,"在牺牲与被捕的人中,外来干部占极大多数"。为此,中共华中局发布了《总政治部关于干部工作第一号指示——干部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干部地方化工作。主要措施有:整党,建立干部人事档案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审查;建立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地方干部的培养与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地方干部的制度和方法;建立保障制度,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地方化,是中共探索干部工作的有益尝试,为改善当地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侯竹青《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干部地方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干部地方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干部地方化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2023-06-1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直接从事引进西学的工作,而是努力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在甲午战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比,力量还太弱小,它在政治上虽然有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望和要求,却不敢也不能够同封建制度彻底决裂,康梁“新学”主要不是他们自己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独立创造出来,而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他们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因此不能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在60——90年代,中国社会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输入的主要是“两艺”,而很少“西政”,以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虽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竟存于20世纪吗?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梁“新学”有何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康梁相比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态度有何新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18-02-06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世界124个国家的宪法典中,有97个国家宪法规定了宣誓制度(以下简称宪宣制度)。现代意义上宪宣制度的单形可追溯至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宣日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无论是英美法系或是大陆法系,国家新以立法的形式对完宣制度子以明确。例如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必须宣誓忠诚履职,捍卫宪法。德国宪法中包含“附加宗教宣誓”的相关规定。西方宪宣程序严格,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仪式化和宪法文化的传承性。

——摘编自林然,王蠢蚕《西方宪法宣警制度给我国的启示》等资料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实行就职宣誓,始于苏维埃时期,政府委员曾在工农兵代大会上进行就职宣誓。延安时期,党在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在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中,实行新当选领导人员就积宣警制度。《解放日报》曾对英、美、苏、南斯拉夫等国的就积宣誓进行报道。冀鲁豫边区政府行政委员就职典礼上,曾这样宣誓:“忠实为人民服务,如有违反,愿受人民严厉制裁。”新中国自2014年开始设主国家宪法日,2018年新修订的宪法宣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宁、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努力奋斗!”

——据贺永泰等《延安时期行政机关的就职宣誓及其价值意蕴》和官媒资料综合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实行就职宣誓的历史条件和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和新订宣誓词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终生挣扎在科举道路上的蒲松龄举,对于科举弊端有切肤之痛。所以《聊斋志异》里有不少篇目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黑暗,特别是对考官的昏聩无知刻画得入骨三分,对科举制度戳害读事人的心灵,写起来酣畅淋漓,今人荡气回肠。《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狐妖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崂山道士》《画皮》等富有寓言意味,启人心智。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摘编自蒋玉斌《论(聊斋志异)的典型范式之表现》

材料二   巴尔扎克,少年时期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1814年,经历法律见习生涯之后,巴尔扎克认识到社会的腐朽与丑恶,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1842年,巴尔扎克创作完成《人间喜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阶级、财产关系的变化,把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暴露在读者眼前,另一方面也如实地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并赞美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巴尔扎克本人也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之父”。

——摘编自张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的共同目标下,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ー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021-03-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郊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1)阅读并分析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2)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汹涌的“打倒孔家店”的舆论氛围里,梁漱溟重新举起“仁”的大旗,诠释儒学,大力赞扬儒家的“直觉人生”,批评西方的“理智人生”和“功利人生”。同时,他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对待西方文化,充分肯定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做出科学和民主是有绝对价值、普遍价值的判断,对于这两种精神不但要无批评无条件的承认,而且应该加以引进。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他试图从儒学中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来弥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遗弃的传统儒学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因素。

——摘编自聂慧丽《梁漱溟“五四”时期儒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作为启蒙精神的儿子,卢梭无疑属于启蒙运动的行列,但他批判的深刻性远远超出了启蒙运动的主流思想:卢梭承认理性对于人的意义,肯定文明的进步与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但反对启蒙主义者把道德的进步植基于理性与知识的进步之上,并对理性的扩张、知识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怀有深切的忧虑。他忧虑理性的批判在成功地摧毁教会的信条与权威之后进而破坏对人类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信仰与德行。在他看来,启蒙运动所欢呼的理性的胜利和文明的进步是以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败坏为代价的,它们破坏了作为人类社会之精神基础的虔诚、信仰和道德的直觉。

——摘编自刘莘《卢梭与启蒙理性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漱溟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和卢梭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说明二者不同之处分别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

                                    ——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在英国那些被商品货币腐蚀了的贵族地主、乡绅们早就不满足于固定地租的收入,在“羊踩过的泥巴就会变成黄金”的诱惑下,纷纷用强制手段不断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圈围成牧场。从1688年起,政府也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直到1845年运动结束。圈地运动在消灭领主制和小农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体制。据有关文献记载,耕地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由于农业改良,1760—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封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