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25年在英国开通的斯托克顿至达灵顿铁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公共铁路。

这是19世纪中期创作一副版画,反映了英国曼彻斯特工厂中的场景,画面正中是手持皮鞭的监工。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里”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徽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

——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 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B.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
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D.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2024-05-3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自2013年以来,中哈两国成功实施了几十个重要合作项目,惠及了两国人民。截至2022年底,中哈货物贸易总额达3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中哈两国铁路货运量达2300万吨,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直接促进了(     
A.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互信B.“真实亲诚”的有效构建
C.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共同发展D.“一带一路”的落地实施
5 . 在拉丁美洲,由欧洲白人男女生所生的后代,被称为克里奥尔人,即拉美土生白人。梅斯蒂索人是欧洲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后裔,穆拉托人是欧洲白人和黑人的后裔,桑博人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后裔。这些新种族的出现(     
A.奠定了混血社会形成的基础B.激化了拉美地区的社会矛盾
C.改变了贵族阶层流动的方向D.削弱了殖民主义的政治影响
6 . 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辽宁、河南、新疆及北京等地数十处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或样式的青铜器,虽然数量及种类相对较少,但与鄂尔多斯地区青铜器的出现在时间上有重叠或稍晚些。这可以说明商周时期(     
A.鄂尔多斯青铜铸造成熟B.区域文明的交流已存在
C.中华文明起源星罗棋布D.北方经济水平普遍较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材料二   

                                           图二

——选自星球地图出版社编制:《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上)》

综合图1和图2中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成文)
2024-05-0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宗沐,字新甫,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为官近40年,官至刑部左侍郎,晚明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表是王宗沐为政期间的部分活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宗沐的主要活动,并简评其影响。
(2)据材料,说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王宗沐的生平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朝允许地方官员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实际参与政务,但是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不时对敢于挑战这一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这些举措意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防范地方势力发展D.便于官吏监察考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三个历史性特质(如表)。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否定性拒斥帝国形态,否定拜占庭为罗马帝国正朔与东正教为基督教正宗
生成性生产自我系谱,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
排他性区隔其他族群,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
A.集权程度相对有限B.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
C.传统文化逐渐消解D.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