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归纳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对南北朝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所著《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颜氏家训》部分目录

卷次篇目子目内容概要(节选)
卷一教子篇第二气节尊严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治家篇第五教化须自上而下;进德修身齐家之本
卷二风操篇第六言谈举止有礼有致;北方颇具华夏遗风;接待宾客恭谦有礼
慕贤篇第七珍惜身边圣贤人;贤才关乎家兴国昌
卷三勉学篇第八学习无用是个谬论;学以致用是根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勤奋好学方成大器;天下之大教育为本
卷四名实篇第十名不副实以为耻;寡欲淡泊方远致
涉务篇第十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卷五省事篇第十二君子当修德以待时;追名逐利必招祸
卷六归心篇第十五儒佛两家本为一体;修道之事大矣哉;五常之道始于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为题,写一篇《颜氏家训》的图书推介词。(要求:表述成文,言之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715日凌晨,浙江政府以谋乱或通匪罪,将秋瑾“就地正法”。秋瑾案的发生.全国舆论哗然。浙江地方大员张曾扬、贵福因办案不力而受到舆论攻击,最终仕宦前程被断送。以下为当时部分民间舆论的摘选

秋瑾女士以徐锡麟案株连,被杀于轩亭市口,论者冤之……惟闻女士自幼通经史,工诗词;及长,痛心国难,每于新报新书中见外侮浸迫,则横涕不可抑,大有四十万人齐解甲,并无一个是男儿之感……汲汲焉提倡女学,以图女子之独立……今乃以种族革命见杀,论者所以冤之也。

——《秋瑾之演说》文前编者按语(1907年7月22日《申报》)

越郡士绅以秋女士并无叛逆证据,亦无口供,联名上控嵊县;各学堂亦以无故查抄枪毙学生,禀请赔偿名誉。而贵知府则置之不理,现亦须分投上控矣。

——《秋瑾女士冤杀之历史》(1907年7月28日《申报》)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一个或几个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楚)
5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3-06-15更新 | 128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焉耳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主国家与民族的兴亡含义不同
B.改朝换代只与既得利益集团有关
C.由于阶级是属性不同,君臣与老百姓在民族兴亡问题上是对立的
D.顾炎武具有民主思想
7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无论为生计为政治,其胚胎时代必极放任,其前进时代必极干涉……乃至以最爱自由之美国,亦不得不骤改其方针,集权中央,扩张政府之权力以竞于外,而他国何论焉……深察祖国之大患,莫痛乎有部民资格而无国民资格。以视欧洲各国承希腊、罗马政治之团结,及中古近古政家之干涉者,其受病根源大有所异。故我中国今日所最缺点而最急需者,在有机之统一与有力之秩序,而自由平等直其次耳……伯伦知理(德国政治学家)之国家全权论起于放任主义极盛之际,不数十年已有取而代之之势。畴昔谓国家恃人民而成立,宁牺牲凡百之利益以为人民者,今则谓人民恃国家而成立,宁牺牲凡百之利益以为国家矣……以国家自身为目的者,实国家目的之第一位,而各私人实为达此目的之器具也。
—— 摘编自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1903年10月)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国家观”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梁启超“国家观”变化的原因。
2016-05-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福建龙岩高中毕业班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