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中国视角·世界认知

材料一   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李之藻协助绘制

材料二

时间

中国视角·世界认知

16世纪末17世纪初

地如此其大也,而在天中一粟耳,吾州吾乡,又一粟中之毫末,吾更藐焉中处,而争名竞利于蛮触之角也欤哉……

19世纪中期

编撰完成《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康輶纪行》《海国四说》等著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编译出版《埃及近世史》《亚细亚西部衰亡史卷》《波兰衰亡史》《西力东侵史》《俄国蚕食亚洲史》《英民史记》《法兰西革命史》《美国独立史》等著作。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文,指出:“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当占一强有力之位置也。”

20世纪20年代

《西洋史要》出版,封建社会、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宪章运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巴黎公社、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第一国际等概念支撑了全书的总体结构。

20世纪90年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出版,对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着墨更多,并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体系。

2023年

《新世界史纲要》出版,主编钱乘旦在前言中写道:“宗旨是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风格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中国视角”下对“世界认知”的历史变迁。

2024-03-2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视角·世界认知

材料一   

材料二

时间中国视角·世界认知
16世纪末17世纪初地如此其大也,而在天中一粟耳,吾州吾乡,又一粟中之毫末,吾更藐焉中处,而争名竞利于蛮触之角也欤哉……

——光禄寺少卿李之藻

19世纪中期编撰完成《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康輶纪行》《海国四说》等著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编译出版《埃及近世史》《亚细亚西部衰亡史卷》《波兰衰亡史》《西力东侵史》《俄国蚕食亚洲史》《英民史记》《法兰西革命史》《美国独立史》等著作。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文,指出:“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当占一强有力之位置也。”
20世纪20年代《西洋史要》出版,封建社会、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宪章运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巴黎公社、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第一国际等概念支撑了全书的总体结构。
20世纪90年代吴于廬、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出版,对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着墨更多,并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体系。
2023《新世界史纲要》出版,主编钱乘旦在前言中写道:“宗旨是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风格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视角”下对“世界认知”的历史变迁。
(2)“中国风格的世界史教科书”应该有何特色?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20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姜女的故事原型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内容如下: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吊唁)之。(杞梁妻)辞曰:‘殖(即杞梁)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意即在郊外吊唁不合礼制)齐侯吊诸其室。”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

材料二   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庄公袭莒,殖(即杞梁)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杞梁),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内无所依……外无所倚……吾岂能更二(即改嫁)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即投淄水而死)”。

——(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春秋时期比较,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有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认识传说故事所蕴含的历史研究价值。
2024-04-08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从古代到近代,随着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在不断发展变化。

材料一   天出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石介(北宋理学家)

材料二   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宇如一……夷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今一体。

——《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材料三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在明朝时到中国传教所绘制的世界地图。利玛窦说:“当他们(中国人)头一次看到我们的世界地图时,一些无学识的人讥笑它,拿它开心,但更有教育的人却不一样,特别是当他们研究了相应于南北回归线的纬线、子午线和赤道的位置时。再者,他们读到许多不同民族的风俗,看到许多地名和他们古代作家所取的名字完全一致,这时候他们承认这样的地图确实表示世界的大小和形状。”晚清学者王韬这样评价《坤舆万国全图》:“大地如球之说,始自有明,由利玛窦如中国,……而其图遂流传世间,览者乃知中国九州之外,尚有九州,泰西诸国之名,稍稍有知之者,是则始事之功为不可没也。”


(2)概括《坤舆万国全图》给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带来的变化。

材料四   王韬于1867年至1870年旅居英国。他重新阐释了“华夷之辩”,认为:“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盖其国(英国)以礼仪为教,而不专恃甲兵;以仁信为基,而不先尚诈力;以教化德泽为本,而不徒讲富强。”“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观其国中平日间政治,实有三代以上之遗意焉。官吏则行荐举之法,必平日之有声望品诣者,方得擢(提拔)为民上……其民亦奉公守法……国家有大事则集议于上下议院,必众论佥同(一致赞同),然后举行。”


(3)概括材料四中王韬的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评析。
2020-05-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普通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验历史试题
5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半个多世纪后引发了中国国内讨论。
王韬
《法国志略》
(1871年)
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至于斯欤?叛党恃其凶焰,敢于明目张胆而弑王,国法何存?……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然则为人君者,其可逞欲而妄为哉?
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898年)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路易十六)特许开议院,至仁也,许平民预议而立宪法,至公也……惜其许行立宪,不尽出己意,而多出于民迫,不刚断于速行,而游移与众议……终则恃外援而出奔,遂激民怒而成大戮……
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
(1907年)
法国大革命,起于前七百八十九年,讫于前八百四年,中更七载,丧乱繁多。虽谋之者有不臧,然一洗旧弊,遂能祛虐政、均利权,卒达改革之首志,其功抑亦赫赫可观哉!……夫法国自十八世纪以降,王族贵族之骄恣暴戾,已非一日,至路易十四即位,益张王权,豪奢既极,又复横挑强邻……布奔氏之失民心,由来有渐……孰谓路易十六之死,非民杀之哉?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1918年)
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在法兰西当日之景象,何尝不起世人之恐怖惊骇而为之深抱悲观。尔后法人之自由幸福即奠基于此役。岂惟法人,十九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革命血潮之中。……今之为俄国革命抱悲观者,得与在法国革命之当日为法国抱悲观者相类欤?
阅读材料,概括近来以来中国人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看法。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看法进行分析。
2023-06-0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保温训练历史试题
6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半个多世纪后引发了中国国内讨论。
王韬
《法国志略》
1871年)
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至于斯欤?叛党恃其凶焰,敢于明目张胆而弑王,国法何存?……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然则为人君者,其可逞欲而妄为哉?
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1898年)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路易十六)特许开议院,至仁也,许平民预议而立宪法,至公也……惜其许行立宪,不尽出己意,而多出于民迫,不刚断于速行,而游移与众议……终则恃外援而出奔,遂激民怒而成大戮……
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
1907年)
法国大革命,起于前七百八十九年,讫于前八百四年,中更七载,丧乱繁多。虽谋之者有不臧,然一洗旧弊,遂能祛虐政、均利权,卒达改革之首志,其功抑亦赫赫可观哉!……夫法国自十八世纪以降,王族贵族之骄恣暴戾,已非一日,至路易十四即位,益张王权,豪奢既极,又复横挑强邻……布奔氏之失民心,由来有渐……孰谓路易十六之死,非民杀之哉?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1918年)
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在法兰西当日之景象,何尝不起世人之恐怖惊骇而为之深抱悲观。尔后法人之自由幸福即奠基于此役。岂惟法人,十九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革命血潮之中。……今之为俄国革命抱悲观者,得与在法国革命之当日为法国抱悲观者相类欤?
时人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与国内政治情况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2024-01-2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查缺补漏历史试题
7 . 主题三:基于现实的汲取和关照

材料1   1885年,康有为写道:“吾之于哥白尼也,尸祝而馨香之【注:真切崇拜】,鼓歌而侑享之。后有伽利略修正哥白尼学说,益发明焉。至康熙时,西1686年,英人牛顿发明重力相引,游星公转互引,皆由吸拒力。自是天文益易明而有所入焉。牛顿之功以配享哥白尼可也。故吾最敬哥、牛二子。”


(1)材料1中,康有为提到了三位科学家。请选择一位,写出其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2   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将康有为称为“孔教之马丁路得(德)”。次年,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上刊载了一篇名为“东西两路德”的科考趣事:今年山西院试,策论题有“问西方文艺复兴,与路德新教最有关系,能言其故欤?”一条,某生以八股负盛名于一时,得题即吮笔伸纸,文思勃发,其中一段云:自百年以前,人心不古,士皆惊于奇袤之说,文风殆将扫地,其时挽狂澜之即倒者,惟我西省,有路闰生先生【注:路德(1784~1851),字闰生,陕西周至人。以八股文、试帖诗闻名】,著《仁在堂》九种,而文艺正宗始以复兴云云。场后出卷夸示同辈,同辈皆赞其联络之巧,点题之醒。


(2)阅读材料2,将其中的历史信息与合理推论填写完整。
历史信息合理推论
信息1:推论1:梁启超非常推崇康有为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
信息2:某生将陕西人路闰生误认为是马丁·路德,而同辈考生皆称赞其作答之巧推论2:
信息3:推论3:晚清科举考试中出现有关西学的内容
信息4:推论4:

材料   31908年,梁启超在《王荆公》一书中感叹:“其有誉之者,不过赏其文辞。稍进者,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埋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注:放下书大哭】也。”


(3)王安石“宏远而伟大的事业”的目的是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事业,他实行的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有         (请列举3项)
结合历史背景,试阐释梁启超“每读宋史,废书而恸”的原因。
2020-07-1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关于秦二世的史实重建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上(秦始皇)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汉贾谊的观点: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

材料二   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木牍,或称“秦二世胡亥文告”、“秦二世登基文告”、“秦二世胡亥‘奉召登基’文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在湖南益阳兔子山9号井发掘所得的重要秦代文献。木牍载(秦二世的)诏书如下:“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事及署(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以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故罪,令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毋以繇(徭)赋扰黔首,毋以细物(事)苛劾县吏。亟布。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守府。”

材料三     下图为2009年入藏北京大学的复原后西汉竹书《赵正书》的部分内容,当代历史学者的考证,《赵正书》成书于汉武帝之前。其中关于胡亥即位问题,原文如下


昔者秦王赵正(政)出游天下,环至白(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凡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夫(扶)胥(苏)、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


(1)分析以上材料对秦二世的记载的差异。
(2)分析以上材料的史料类型及各自的史料价值。
2020-06-26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9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1864年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近岁以来,士大夫渐明外交,言洋务,筹海防,中外同声矣。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至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病危遗折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有何异同,简析其认识异同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2)阅读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2-2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10 . 独立探究,历史解释

启得天下

<史记 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战国策 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1)以上两段材料对“启得天下”的描述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产生不同描述的认识。

时隔八年的两场廷议

始皇二十六年,
秦初并天下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三十四年,
秦皇于咸阳招待众臣
齐国博士淳于越劝谏道:“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咸乎下。”
(2)分析王绾与淳于越的主张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李四的应答对秦朝政治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2-07-0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