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一中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明清是封建社会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分别有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海军的夭折使英国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英国已经恢复了在欧洲海域的绝对优势,英伦三岛似乎再无遭受入侵的任何可能。同时,一开始就卷入战争、肩负协约国主要战争重担的英国,整个国力遭到严重削弱。国内动荡和公众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迫使统治者改变手法,削减军费开支用于整顿国内经济、社会之需。《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英国当局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德国的安全警觉,不相信有中长期意义上的德国威胁,和平麻痹思想自上而下异常浓厚,不搞战备,不修防务,以为只要外交上运用得法,也可发挥作用。1926年,英国外交部备忘录中认为:“我们已经得到了所有我们想要的,也许更多,我们唯一的目标是保持我们所有的,并生活在和平之中。”

——据刘阿明《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平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平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3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并说明其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11-3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4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历朝历代都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边疆治理上,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设官置守,进行管理。在东北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在东南设会稽郡,为了有效管理边疆,秦始皇还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仅向岭南地区就移民55万人。通过移民垦殖,秦朝统治者还把统治核心地区的农耕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广到边疆地区。

——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对边疆的治理方式。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西域地区“官驿”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时期“大一统”观念的特点和目的。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积极影响的认识。
2023-04-18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1835年,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838年末已经有了500英里的铁路。18441846年间、1862-1865年间又有两次“铁路热”。当时的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铁路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以集资,民众纷纷解囊抢购,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全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至此,英国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政府通过贷款、土地赠予等“私人投资,政府援助”的形式,大力推动近代铁路的兴修。1830年美国建成本国第一条   近代意义上的铁路,到1840年美国的铁路通车里程已达到2820英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南北内战结束后,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利接轨,成为第一条   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张和西部大开发,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年、1886~1891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相继完成了圣菲、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铁路,到1893年大北铁路建成通车,标志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线修筑过程的终结,美国全国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1888年铁路建设达到156080英里。

——摘编于(美)福克纳著《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   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一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对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和美国铁路建设的相同点。
(2)指出与材料二美国铁路建设相比,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不同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铁路、高速公路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1-05-2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在早期政治制度中就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独特结构,并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家国情怀”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更是得到鲜明的展现。
材料一周人不仅以礼敬拜上天、祖先,而且在社会人际关系各方面也是用“礼”的形式来表现的,从周王分封礼到庶民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礼的仪节格式的基本特征是恭、敬、庄、亲、顺、从。“君令而不违,臣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摘编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材料一中“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礼的基础是什么?周人讲求礼仪形式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发展所留存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2016-12-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等五校高一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教育,往往不重在学校与其所开设课程,而更重要在师资人选。在中国历史上,自汉以下,历代皆有国立太学。每一地方行政单位,亦各设有学校。乡村亦到处有私塾小学。但一般最重视者,乃在私家讲学。战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竞起,此姑不论。在两汉时代,在野有一名师,学徒不远千里,四面凑集,各立精庐,登门求教,前后可得数千人。亦有人遍历中国,到处访问各地名师。下至宋、元、明三代,书院讲学,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教育之主要精神,尤重在人与人之间传道。既没有如各大宗教之有教会组织,又不凭借固定的学校场所。

西方现代教育,最先由教会发动,此刻教会势力亦退出了学校。教育全成为传播知识与训练职业。只有中小学,还有一些教导人成为一国公民的教育意义外,全与教导人为人之道的这一大宗旨脱了节。整个世界,只见分裂,不见调和。各大宗教已是一大分裂。在同一宗教下,又有宗派分裂。民族与国家,各自分裂。人的本身,亦为职业观念所分裂。如宗教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法律家、财政经济家、企业资本家等,每一职业,在其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杰出表现杰出成就者,均目为一家,此外芸芸大众,则成无产阶级与雇用人员。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