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8-01-08更新 | 238次组卷 | 3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适应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需要,出现专职的教师。他们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进行巡回讲课或指导,教授修辞学、政治学、辩论学,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

——摘编岳麓版教材《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        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摘自岳麓版教材《文化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材料中“专职的教师”又被称作什么?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观点?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什么思想?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德国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均摘编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则天上台之后,废止了“不叙武氏本望”的《氏族志》,强行推行以后族为第一等、五品官皆入士流的《姓氏录》。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比贞观年间扩大一倍。她还编写了《兆人本业》,颁行各地指导生产,要求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武则天在位期间,还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

—摘编自胡戟《正史中的武则天:治国颇有成效重用酷吏》

材料二朱熹在《通鉴纲目》中说:“(武则天)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李贽却认为:“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和李贽对武则天的评价不同的原因。

2016-10-19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