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近年考古发现,在今四川彭县和新繁、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以及吉林的土城子、下洼子等地均发现西周时期的青铜刀、矛、斧、镞以及陶鬲、石镰、卜骨等器物,其形制和中原地区的西周遗物极为相似。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分封制度促进技术交流B.中原文明的辐射力较强
C.礼乐制度得到周边认同D.统治者加强对南方控制
7日内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汉昭帝时,朝廷组织召开关于现行经济政策的辩论大会,其中心议题是“民所疾苦,教化之要”。会上,贤良文学之士指责均输、酒榷等政策“与民争利”,并导致民风败化,把官营工商业视为民众疾苦的根源,主张抑制官营工商业。这次会议的召开(     
A.反映出盐铁官营政策存在着明显缺陷B.意在宣扬统治者的学术包容胸襟
C.体现出国家对汉武帝治理政策的反思D.说明汉朝君主开始具备民本思想
7日内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习近平在评价近代世界史某一运动(革命)时说:“(它)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社会主义形成为强大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存在危机发展的趋势。”下列对该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A.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D.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4 . 2023年9月,肯尼亚中国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在听完习近平主席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的重要讲话后,他表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倡导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对各国实现共同发展至关重要。这说明中国(     
A.构建完成全球伙伴关系网B.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突出
C.充分地展现了大国的担当D.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言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中规定:国王不能随意征税,个人财产不得侵犯,不能随意逮捕自由人,等等。17世纪中期,由于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成文法的形式宣布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其后不久,议会通过《叛乱法》剥夺了国王招募常备军的权力。1694年议会通过了《三年法》,1701年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将英国议会制度的变革比作“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

——摘编自张旭东《从制度变革角度看近代英国的崛起》

材料二   美国是“一个从未经历过封建主义,一开始就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轻国家”。因而,以杰弗逊为代表的美利坚的设计师们在构筑国家政体的问题上,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与美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提出了“立体分权”“双重制衡”的理论: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实现“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同时实行中央和州两个层次之间的分权,即把分权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结合起来。美国1787年宪法是“立体分权”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标志。但在国体确定的条件下,分权制的背后是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对美国政治的垄断,美国两大政党非极化的深刻根源在于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

——摘编自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美两国的政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立体分权”理论。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美两国政体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波斯国王登基之时,不但要在波斯人传统的登基地(帕撒加戴)举行仪式,而且要到埃及和巴比伦分别加冕为埃及王和巴比伦王,同时又要自称“众王之王”“各省之王”。此举旨在(     
A.宣扬王权,直控地方B.推动交流,实施教化
C.强化认同,维持帝国统一D.加强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在中亚的扩张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城市逐渐连成一线。奥斯曼帝国慢慢将自己固定到东西方贸易的链条上,首都伊斯坦布尔还成为东西方交流中心。由此可推知,奥斯曼帝国(     
A.逐渐消除了地方割据力量B.逐渐成为东西商路的枢纽
C.扩大了“丝绸之路”的范围D.疆域辽阔且社会经济繁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有学者说:“在神庙的宝库中——或者说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A.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B.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C.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D.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
2024-03-16更新 | 782次组卷 | 19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史书记载,辽朝实行“国仪”与“汉仪”、“国舆”与“汉舆”、“国仗”“汉仗”及“渤海仗”并存的礼仪制度,并在庙堂之上“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契丹服饰)”。上述现象(     
A.导致了礼仪制度的混乱B.抬高了契丹族政治地位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D.加剧了契丹文化的封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