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3 道试题
1 . 如图是山东临沂白庄汉墓出土的乐舞迎宾图,图中可见一头戴飘带高帽、鼻梁高挺、身着短袴的胡人舞者,双手持股鼓欲意击鼓,其前面还有一名汉人长袖舞者倒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汉代(     

A.胡汉文化交融趋势凸显B.西域的风俗与中原渐趋一致
C.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D.对外艺术交流形式丰富多元
2 . 1945年《联合国宪章》强调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1961年《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提出:“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20世纪90年代,《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签订,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相继成立。材料反映了20世纪中后期的时代主题是(     
A.和平与发展B.两极格局的形成
C.战争与革命D.多极化发展趋势
2024-01-01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3 .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主要的居民和主要的文化是(     
A.华人   欧洲文化B.黑人   大洋洲文化
C.印第安人   大洋洲文化D.白人   欧洲文化
2023-10-20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然而黑人作为美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没有完整的政治权利,而且没有和白人一样平等的就业机会,公立学校仍然实行种族隔离制度。这一现象引发了美国(     
A.民权运动B.国内战争C.妇女运动D.建立福利国家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进步也较少依赖纯粹的科学,而是更多地依赖技术导向的业余发明家的实践和试验。然而,工业技术的进步又催生了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这在19世纪30年代及之后又反过来产生了基础科学发现的爆发,这些新发现很快就转化为技术进步,深刻影响了欧洲人。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1870年后,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一些国家衰落和一些国家强大,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

                                ——摘编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方面,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
(2)写出促使1870年后德国崛起的制度因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迅速崛起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6 .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始终承载着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朴素观念。“团圆”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A.民间传说在古代影响很大B.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C.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D.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改变
7 .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颛顼对原始宗教进行了大胆改革,断绝了民与神相通的道路,使通天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此改革(     
A.加速了人与神的进一步联系B.标志着国家机构雏形的出现
C.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D.适应了国家权力萌芽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某学者指出:“(18世纪的英国)人们对于各种装置、机器和设备的兴趣很快就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痴迷……同样重要的还有英国拥有土地的贵族对科学耕种的热情……而法国的地主却会觉得这样做有失身份”。该学者旨在强调(     
A.法国农业技术优于英国B.欧洲科学思想开始兴起
C.英国工业革命条件优越D.贵族主导社会经济发展
2023-07-0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据记载良渚遗址的祭祀品出现了四大等级:第一等级以大限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这表明良渚时期(     
A.贵族特权意识的加强B.玉礼器的价值更昂贵
C.君主权威逐渐树立D.阶级分化已经产生
10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

——《礼记》

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材料三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