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0 道试题
1 . 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9年前后提出二进制数学方法,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这促使他将二进制的论文送交巴黎科学院要求公开发表。由此可见(     
A.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B.《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C.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D.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
2 . 在拉丁美洲,由欧洲白人男女生所生的后代,被称为克里奥尔人,即拉美土生白人。梅斯蒂索人是欧洲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后裔,穆拉托人是欧洲白人和黑人的后裔,桑博人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后裔。这些新种族的出现(     
A.奠定了混血社会形成的基础B.激化了拉美地区的社会矛盾
C.改变了贵族阶层流动的方向D.削弱了殖民主义的政治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很早就有生态保护思想,如“禹之禁”和商汤“网开三面”“德及禽兽”等但自春秋以来,王公贵族不断在林麓、沛泽之中广设各种名目的禁地,成为弋猎、游乐的场所秦律规定于“禁中”偷猎要罚做苦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山泽禁令更趋严峻然而秦汉实行山泽专控并非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是出于保障赋敛及强化社会控制等统治需要《唐六典》《通典》等书中有关禁渔猎的法令不算很少,但这些禁令常缘于皇帝的宗教信仰,不惜影响百姓正常生活宋代江南围湖造田渐渐失序,导致无法逆转的环境危害.而由北方民族主导的王朝,因其牧畜、射猎传统,相对重视林草和野生动物保护,例如《元史·刑法志》《元典章·围猎》即有不少相关规定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设立护林、禁伐、育林之类碑刻是当时各地实施山林保护的常见举措

——摘编自王利华《思想与行动的距离——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观》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1952—1957年共造林22710万亩同期,我国还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依靠群众、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并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强调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我国生态安全观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989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环境安全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安全民生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安全发展观、以制度为保障的生态安全法治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整体的生态安全系统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生态安全全球观

——摘编自李冠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安全观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生态保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保护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今生态保护理念的主要区别
4 .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实行所谓的“白澳政策”。联邦政府制定《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规定任何移居澳大利亚的人必须通过欧洲语言测验,不及格者禁止入境;任何居住期未满5年的入境者也须参加这种测验,不及格者将被驱逐出境。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这体现了(       
A.语言测验是影响移民入境的决定因素B.澳大利亚联邦移民政策受时代的影响
C.澳大利亚联邦的移民政策具有反复性D.澳大利亚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6 .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683年唐高宗患风眩疾。阿拉伯人秦鸣鹤用中东刺络放血法为唐高宗医治而愈。10世纪阿拉伯的《医典》中记载有17味草药从中国进口。这反映了(     
A.古代文明的多元统一特征B.古代统治者重视文化交流
C.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D.商旅往来推动了医学进步
7 .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这客观上(     
A.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B.解决了明清的人地矛盾
C.为中国带来巨额收益D.促进中国江南地区开发
8 . 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A.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B.有利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
C.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D.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9 . 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观点一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①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       ②军事扩张阻滞文明进步
③蒙古西征促进欧亚文化交流       ④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约达尼斯的著作《拜占庭》载:“长期以来,如果没有哥特人的帮助,罗马军队在对抗任何民族的战斗中显然都要费很大的劲,所以他们经常向哥特人请求援军。君士坦丁大帝的政府也曾召唤约4000哥特人,以修建君士坦丁堡。”这反映了哥特人的迁徙(       
A.助推了罗马的发展与强大B.推动了农耕与游牧文明深入交流
C.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与战争D.深刻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