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如图为某学者绘制的示意图,它以不断缩小的地球为构图主体,辅以时间轴与必要的文字说明。该图最适合用来说明(     

A.科技革命的意义B.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C.殖民主义的罪恶D.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
昨日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本主义是超越其国界发展的。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同时也在生产过剩危机的驱策下,英国资产阶级把眼光转向未来的新市场,转向拉丁美洲新独立的国家,转向日趋衰落的土耳其帝国、亚洲殖民地印度、统一封闭的中国,并采取了战争、签订不平等商约、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四种不同的方式。

——摘编自郭曦晓《鸦片战争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使英国的威胁成为历史的陈迹。苏联成为惟一可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并展开了对美国石油霸权的核心区域中东的渗透。面对苏联社会主义“新的威胁”和中东民族主义的高潮,此前为各自的石油资本在中东频频斗争的美英两国,迅速联合起来。中东石油支配权之争,是赤裸裸的霸权角逐,是美国进行冷战并最终搞垮苏联的战略工具。阿拉伯人民“石油武器”的使用,石油输出国组织1973年提高油价的决定,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石油霸权,冲击了旧国际经济秩序,从而引爆了战后西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

——摘编自舒先林《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材料三   中国在外交领域“已经成为多极世界的伟大构建者”,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是评价。“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认为,“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情怀打量这个世界,正是中国的大国外交提供的新‘世界观’。”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人民日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共同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资本主义能够“超越国界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世界格局发展的基本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构建“多极世界”的理念与实践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相关重要成果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阶段:科技立国
“向科学进军”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运载火箭、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第二阶段:科技富国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
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等各项计划顺利实施;重大产品、技术装备、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国制造”走遍世界。
第三阶段:科技强国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海斗号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众多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科技发展大跨越创新引领谱新篇》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科技75年”,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2000年与2021年的商品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和印度已经开始由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电子产业。这一改变(     
A.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B.标志着人类社会信息化序幕的拉开
C.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D.有利于全球经济和科技格局的调整
5 . 商周时期的“人”,一般指氏族或宗族的“族人”,而“民”则用来称呼与奴仆相近的身份低下者,到了战国时期,“人”“民”多混用,皆指某国之民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社会成员身份差异消失B.血缘宗族关系不复存在
C.国家间的联系受到抑制D.国家控制力量有所增强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儒学成为统一的政治伦理与价值观念,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在广袤的领土上传播开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局面的形成(     
A.得益于孔子及其门徒的宣传B.加速了秦帝国的统一进程
C.推动了共同民族心理的形成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如表为1913—1924年我国纱厂织布机设备的增长趋势表(1913年指数为100)。表中信息可以用于说明(     
年份华商日商英商
织机台数指数织机台数指数织机台数指数
19132016100886100800100
19183502173.71636184.71100137.5
19192650131.41486167.72353294.1
19226767335.729863372800350
19249481470.33929443.52863357.9
A.洋务运动成绩斐然B.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外国资本严重萎缩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古埃及文明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公元前7世纪,亚述征服了古埃及。此后,埃及又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所征服。这反映出(     
A.古埃及文明发展水平低下B.欧亚游牧帝国争强好战
C.各不同文明区域联系加强D.全球一体化已基本形成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如果说18、19世纪是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和世界人民受其奴役的历史,那么20世纪就是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世界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与时代主题的转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第一国际的成立
C.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D.十月革命的胜利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的中国,按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东南季风区,二是西北干旱区,三是青藏高原,从这个角度看,把三个板块合起来叫“大一统”。不同自然生态的地方必然有不同的治理方式,“一国多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经验。汉民族有丰富的治理农业发达区的经验。清朝又延续了从辽金一直到元多个游牧民族的治理经验,并将其带入了中原地带,为三大自然地理板块合一、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曹锦清《中国郡县版图: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864年,英国支持的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占据了伊犁。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办西北军务,他严选入疆部队,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式和美式枪炮,还命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进武器。前敌总指挥刘锦棠执行先阿后俄、缓进急战、剿抚兼施的收复策略,仅一年半就消灭了阿古柏政权。英媒称“显然中国将不顾一切地坚持其主张”。俄国军事家认为“中国的实力难以估测”。1881年,经过一年艰苦谈判,清政府收回了伊犁。

——摘编自李芳《清军在新疆军事胜利与〈伊犁条约〉的签订》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三大自然地理板块走向“大一统”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军取得军事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大一统国家治理方面的跨越性发展。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