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下图漫画《下一个!》(1904年)把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描绘成一只章鱼,章鱼的头好似储油罐。章鱼的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画面最前方描绘了企业家惨遭鱼肉的样子。它可用来说明

A.垄断组织的影响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西方民主的没落D.跨国公司的蔓延
2021-07-06更新 | 552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六)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30年夏)
(1)如图中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逐渐建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为拜占庭帝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俄罗斯的圣瓦西里大教堂。据图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两国审美眼光完全相同B.拜占庭曾武力征服俄罗斯
C.两国宗教信仰差别巨大D.俄罗斯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22-23高一上·山西·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分裂走向统一B.民族交融的加强C.南北政权对峙D.政权更迭的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公元前8一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据图分析,殖民地的建立(     

   

A.标志着希腊完成了统一B.推动了城邦体制的确立
C.促进了古希腊文明传播D.缓和了希腊的社会矛盾
6 . 西周青铜器铸造业发展形势图如下。该图反映出西周时期(     
A.南北联系密切B.长江流域成为经济重心
C.农业经济发达D.民间青铜器铸造业繁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图1为中世纪的圣母像,图2 为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这两幅图中的圣母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1                                图2
A.绘画技艺不断走向成熟B.传统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
C.人文主义思想不断发展D.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罗马共和国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例如: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共和国制定上述法律的目的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保护平民的利益
C.完善法律体系
D.维护帝国统治
2019-02-03更新 | 171次组卷 | 13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北省荆门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根据农业的收入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地产收入达到500斗(每斗约合52.53公升)的公民,称"500斗级”;第=等级是收入达300斗、有养马能力者,叫骑士级;第三等级是收入达200斗、有牛耕者,叫“牛轭级”;第四等级是收入在200斗以下的公民,他们土地很少,不得不为他人做雇工,称“雇工级”。根据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政治义务,等级越高,担任的公共职务越高;军事义务也按等级分配。

一一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由于制宪的程序民主、愿望正义、有现实意义,与会代表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终于制定了一部新宪法——《1787年宪法》。……当朋友问富兰克林新国家将拥有什么样的政府时,富兰克林回答说:“一个共和国,夫人。如果你能维持它。”

—— [美]乔伊·哈克姆著《自由的历程:美坚图史》


材料三 梁启超在1899午4月《清议报》上发表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中已经使用“宪政”一词,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政体);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者云,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清末预备立宪启动后,宪政一词的使用渐渐增多。

——张一兵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


(1)材料一中的改革措施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何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美国《l787年宪法》如何体现了“程序民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2016-11-18更新 | 7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调研测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 ……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l8.9%,1952年达到35. 4%,为各科学生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 2%。1953 - 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材料三 为庆祝全国科学会套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l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上图中自左至右为: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据材料一和图1、图2,归纳新中国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建国初期的社会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历史背景。
2016-11-18更新 | 8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调研测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