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相信,佛教是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很多中外学者写的中国佛教史都采用了这种写法,法显、玄奘到印度取经的历史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但是对于这一接近于“定论”的说法,还是遭受了一些学者的质疑。比如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里说道:“佛教之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据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历史真相随着证据的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B.“陆路”说得到更多学者支持可信度较高
C.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相信
D.两种说法反映的史实可能并存
2022-04-0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国宫殿是建筑中的精品,它的修筑及留存,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这座比颐和园大一倍的皇家园林,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休息场所。它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它兴建后,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据人民版《世界文化遗产》、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慈禧太后挪用二千四百万两白银的海军军费,建造了颐和园。仅修筑德和园,就历时三年,耗费七十余万两银子。为了赶在慈禧六十大寿之前竣工,德和园的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可是战争的步伐迈得还要快些:这一年的七月,中日甲午海战打响了。

关于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②宫殿修筑有利于巩固统治,也可能误国扰民。

——摘编自陈文海主编《世界文化遗产导论》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承德避暑山庄的功能。康熙帝为了团结蒙藏人民,采取了哪些“修得民心”的举措。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于哪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和殿为例加以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22-04-0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中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冲突几乎完全是经济冲突。他们想要消灭主要竞争对手,以实现完全主宰欧洲贸易、全面控制殖民地市场和海外市场的梦想。”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拿破仑远征埃及             ②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
③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④英国策划组成反法联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4-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这种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效率’和‘公平’两大难题,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福利制度的顺利实施。”这一“模式”
A.倡导进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使西德成为二战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C.推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D.体现政府始终掌握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2022-04-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1914年8月严复撰文指出:“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以德奥之强,初战当能与协约国以盛势。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该文
A.反映出当时战局已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B.颇具眼力地预见了同盟国集团失利的重要原因
C.写作背景是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D.指出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022-04-07更新 | 197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安吉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料记载一物件:“独轮,上有车架,上载数火铳及火箭箱体数个,可发火箭、铳子上百发,前有绵褥、笆篱遮护,进则掩之,攻则卷起,以二三人架车。”据此推断此物最早可能出现在
A.东晋B.唐末C.宋代D.明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关于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美)威廉·曼彻斯特曾评价说:“胡佛恰巧在大难临头的前夕担任总统,可说是自作自受,因为他在当商务部长时只醉心于提高生产力,却不注意购买力不足的危险性。他只是在卸任离开白宫很久以后,对当年的事才有所醒悟。”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
A.胡佛的经济措施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
B.胡佛的思维反应能力较差
C.胡佛管理国家的能力较差
D.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是“大萧条”的直接原因
8 . 1894年,张謇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1895年,他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托,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意图“实业救国”。张之洞去职后,继任总督刘坤一继续予以支持。经过努力经营,纱厂一度获得丰厚利润。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
A.弃官从商已经成为风尚B.“实业救国”得到全国人民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黄金时期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9 . 清朝入关后,要求所有人“剃发留辫”。但是1898年,康有为上奏光绪帝要求剪辫:“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1909年,清政府高官荫昌、善耆、载泽、载涛等人联名提起剪辫子议案,认为:“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对于上述材料,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清政府完全支持维新派的政治诉求
B.辫发已然成为中国社会“落后”的象征
C.时代发展促进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D.清政府的统治存在开明的发展趋势
2022-04-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汤有旱灾,伊尹(商朝开国元勋)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商朝灌溉技术已经成熟
B.商朝已经对农业增产的方法有了一定认识
C.商朝的农业已经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D.商朝已经出现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
2022-04-0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