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14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发明,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非洲进行农业援助,帮助非洲建设了许多大型农场、水利工程等项目。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农业学者前往非洲,他们研发了适合非洲自然条件的粮食生产技术。马达加斯加种植了中国专家培育出的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后,产量达到10.8吨/公顷,远高于当地一般3吨/公顷的产量。

——摘编自郑青亭《授人以渔,中国杂交水稻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农业发明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4~19世纪英国农业革新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指出我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特点和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廷枢在筹备开平煤矿时说:夫取天地之利,济民生日用之需,寰中之宝藏已兴,海外之漏卮渐塞,诚属富强要术。(下图为光绪七年(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股票。图中文字为“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李鸿章),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札饬筹办等因在案。当经本局议定,招集股银八十万两,分作八千股,每股津平宝纹银一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俟见煤铁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并给股折……。”)


材料二   官僚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包括一般的政府办事人员。官僚资本是官僚与财产的结合。在这些企业中,政府的利益和财产已经同官僚私人的利益混为一谈,难以区分。民国时期的官僚资本,除了政府高级官员本人直接从事或投资企业之外,他们本身不直接出面,而以其亲属投资举办公司即所谓“裙带资本”,由于权势与财势紧密结合,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王建朗、黄志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开平矿务局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给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类企业的创办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指出官僚资本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主要表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并概括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荀子在参观秦国后,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而汉代贾谊则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三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4)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请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022-02-1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直道工程沿途“堑山堙谷”,直通南北。驰道的修筑,是秦交通事业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子今著《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明代在东北的驿站以辽阳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延伸。清朝在东北有少数驿站沿用明代旧站或路线,主要集中在盛京。清朝彻底打破了明代在东北的驿站旧有布局。顺治初年,沙俄势力已扰及黑龙江流域。康雍时期,清政府构建防俄固边战略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修建大量的驿站。乾隆时期,在东北原有一些站道上增加驿站,优化驿站配置,并进一步开设新驿道。自近代以来,东北再次受到沙俄的步步进逼,清朝不得不在东北布防重兵,增设驿站成为急务。清朝在东北采取“以站养站”的方式,驿站驿丁在政府差使的同时,靠自己垦荒种地来养活自己和家属。东北地区许多从来未曾有过人烟的地方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刘文鹏《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代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东北驿站设置的特点,说明清代东北驿站设置的作用。
2021-12-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河源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经济关系的变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居民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缴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收,版籍(户口册)不造而得其虚实,贫吏不该而好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青苗钱利民甚少,害民极多……

——司马光《乞罢青苗钱白扎子》

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中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指出两税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青苗法的评价有何不同。你认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乡诉讼是明代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四月,明太祖颁布钦定之《教民榜文》,榜文共四十一条,对于乡诉讼有详尽的规定。关于乡诉讼的具体内容大致如下:乡诉讼的法官是本管里甲(指里长及甲首)及老人,他们是兼任法官,乡诉讼管辖的案件是一乡之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乡诉讼采合议制,必要时得刑讯当事人。乡诉讼的法官均系里甲或老人,其所谓判决系合议制之决定,或有书面,或无书面,并不一定。其判决之依据为国法、人情与风俗习惯等规范。明代乡诉讼之判决有类于现今之乡镇调解委员之调解;乡诉讼的目的在于减少民事案件及轻微刑事案件的数量。但因里甲及老人的素质良莠不一,判决未必公正。判决之后,双方当事人如果不服,得于乡诉讼判决后上诉州县衙门。明代乡诉讼之施行,曾经发生几次变化。总的来说,成化之前,尚能依敕令施行。弘治以后,渐难施行,上述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多径向州县衙门呈控。

——据《中国审判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乡诉讼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诉讼的影响。
9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
(2)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发展趋势。
10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文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榷场贸易繁荣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