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指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通上下中外”。张之洞在《札北善后局筹发<时务报>价(附单)》中评价《时务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见增广见闻,激发志气。”由此可见,该报
A.揭开了国人办报的先例B.顺应了维新思想的宣传
C.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D.促进了共和思潮的传播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云南巡抚鄂尔泰正式提出改土归流的建议:“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为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事”。世宗(雍正)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并将四川闹事的三个土府即东川、乌蒙、镇雄划归云南。不久,又提升事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总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事宣。

——摘编自李治亭《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鄂尔泰主张“改土归流”的目的。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香港既然是中国的领土,中国随时有权收回。中国任何时候都可以给香港制造麻烦,但中国政府不但始终没有这样做,相反特别关注香港的繁荣稳定。中国一直有意保护香港的现状,是因为一方面香港的存在对中国有一定的好处,可以作为赚取外汇,观察世界的窗口;另一方面是中国大陆一直处在动满之中,没有找到一种既可收回主权又能保持香港荣的办法,时机尚未成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从而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宏伟构想。

——摘编自张怀兵《香港问题始末》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实践过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当时报纸关于何方挑起事端有不同的报道。由日本人所控制的《盛京日报》认为,“北大营兵(东北军)炸毁南满路导致南满各地成战场澈(彻)夜而闻炮枪轰轰隆隆”;而中国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则认为,“日军昨晨强占沈阳自毁满铁路轨诬我军所为藉口寻衅”;民间报刊《申报》则刊载题为《日军大举侵略东省》的文章,里面描述道:“十八日下午十一时,驻南满线日军四十名,突将皇姑屯北宁铁路拆毁,开始军事行动。”1932年10月,国联公布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指出九八事变是日本“一种精密预备的计划”,确认是日本挑起的事端。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历史事实错综复杂,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B.时间越是久远,越容易发现历史的真相
C.立场会影响判断,但历史真相不会改变
D.第三方的调查比当事方的描述更为客观
4 . 自15世纪新航路发现后,随着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呢绒工业得到更大发展,羊毛需求量急剧增加,羊毛价格日益剧增,养羊业便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事业,英国的圈地运动爆发。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价格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圈地运动提供政治保障
C.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D.莫尔在《乌托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
5 . 近代国家关系,大多经历了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的逐渐推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不仅进行军事战,而且进行经济战,双方的关税战争由来已久,督政府已禁止与英国贸易。1806年,英国不准船只进入自布列斯特至易北河的海岸,……拿破仑签署柏林敕令。用拿破仑自己的话说,他要“用陆上的力量征服海洋”,希望借此引起英国的经济危机及其社会与政治骚乱,迫使英国求和。

为了得到殖民地产品和英国的工业品,不少国家和地方当局默许或宽容破坏封锁的走私贸易,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手段之巧妙使封锁一度几乎形同虚设。从波罗的海、北海到地中海的各港口到处都布满了走私网点。连法国的商人也秘密来到此地购买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和殖民地产品。

——据张芝联《法国通史》及黄振、刘仕超《“大陆封锁”与拿破仑帝国的覆灭》等改编

材料二 第二帝国(1852-1870年)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法国对外贸易的进步颇为可观。主要出口工业品、丝织品、呢绒、棉织品、葡萄酒、小麦等,进口的则主要为原料、煤、纺织品。英国、美国、比利时、意大利是它的重要贸易伙伴,1852年到1870年间,总出口额增加了近两倍。……1855年与1867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事件,数千厂家参加展出,陈列产品达数万件,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易和技术交流。

——摘引自张芝联《法国通史》

材料三 20多年来,法兰西一直是欧洲统一思想的捍卫者,它总是以和平效劳为主要目标,当欧洲没有得到统一时,我们便遭战争之苦。欧洲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统一的,必须进行具体的,首先是通过确实的团结工作来实现。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到法国和德国。从这个立场出发,法国政府建议立即在一个有限的、但有决定性的方面开始行动,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煤钢生产的联合经营将保证欧洲联邦共同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还可改变这个地区长期从事武器制造使它自己不断成为牺牲品这一命运。

——摘编自(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发表的声明(即“舒曼计划”)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拿破仑“用陆上的力量征服海洋”的经济政策及内涵,概括这一政策“几乎一度形同虚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贸易政策和电信技术角度概述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对外贸易的进步颇为可观”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法国“遭战争之苦”的突出表现及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所在,并阐述欧洲国家成立“高级联营机构”的意义。
6 . 文明具有多样性,世界是多元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样的,各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在经过了长期的争论以后,国民议会终于在1875130日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共和制的宪法。那一票之差是不是出于历史的偶然呢?绝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法国的基本人民大众是拥护共和国的。拥护保皇党的只有一些残存的旧政党的职业政客,而没有任何阶级……甚至连真正从事于工商业的资产阶级也是具有共和主义情绪的。”宪法规定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如果议会反对内阁的行政措施或投不信任票,那么内阁总理就必须辞职,让总统授命另组新的内阁。

——据李昌道、徐静琳《外国法律制度导论》等整理

材料三   撒切尔夫人主张放弃大政府小社会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以此医治“英国病”,重振英国经济。她的政策主张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典型特征并列举其两种典型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875年法国“一票共和”现象出现的原因。比较近代英法两国内阁制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撒切尔主义”在经济政策上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些政策对英国经济运行趋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20-21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图为英国漫画家伯纳德·帕特瑞吉作于1939年9月27日的漫画《可疑的朋友》(画中POLAND即波兰)。对漫画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A.绥靖政策达到登峰造极地步B.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C.德国和苏联两国联手瓜分波兰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缓兵之计
2021-04-20更新 | 19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浙江专用-卷0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