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1 . 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D.中原文化的扩展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做法易导致(     
A.世家大族势力膨胀B.高官贵胄贪腐成风
C.社会等级秩序崩溃D.阶级矛盾走向激化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文献记载
《夷坚支癸》卷5
《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厢佣,负担远适”。
《夷坚支景》卷5
《郑回答》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o,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2021-05-08更新 | 3035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押题卷历史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在1901年写成的《过渡时代论》认为。过渡时代的中国,将要发生整体性的剧烈变迁第一,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人民既愤独夫民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第二,学问上之过渡时代,“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新学界以代之“第三,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代,“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第四,封建体系下的法律法典,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同时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科举考试,束缚了士人学子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过渡时期的法律和教育制度也急需改革。

——摘编自张晨《社会秩序的重构——梁启超“称序”思想的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
5 . 如表为清末学部主持统计的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一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表。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

——转引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


2020-10-1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2018-12-03更新 | 3233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份适应性考试(线上)历史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18-06-09更新 | 6304次组卷 | 4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A.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
C.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2017-04-01更新 | 929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思想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图3、图4有关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

(2)从图1到图4反映了近代中国怎样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思想进步潮流发展进程的特征。

10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太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