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可见
A.城市发展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C.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闽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爱新觉罗善耆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皇亲贵族,从戊戌变法起,善耆 就一直支持光绪帝进行维新,被称为“帝党”……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善耆出任崇文门监督,开始担任实缺并着手整顿崇文门税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责任内阁成立时,为民政大臣),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耆在新政建设过程中,严于律己,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知识分子,着力整顿巡警, 从而奠定了京师近代警察的基本规模;参与编订《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和《禁 烟条例》等一系列律令条文,使执法者有法可依,守法者有法可循;同时积极筹办京师自治,推动立宪运动的发展;还对海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善耆的这些措施是清政府新政举措的重成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善耆推行新政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活动。
3 .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下表中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5 . 以下漫画反映的是1937--1949年国民党统治区100元法币购买力的变化情况:

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B.战争导致财政支出剧增
C.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D.主流货币材质的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荀子·富国篇》中提到:“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礼法并用缓和阶级矛盾
B.礼乐并用维护儒家思想
C.礼法并用维护封建等级
D.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尖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人们向往奢靡的生活,这种心态变化表明
A.社会动荡影响价值取向
B.商业经济引发观念变化
C.重商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D.百家争鸣引发思想改变
8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此时,豪商大贾们却“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操纵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豪商大贾们却“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操纵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
在桑弘羊主管全国财政的时期,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实行了均输和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缴纳的贡斌都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出产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是运往京师,或是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过去各地缴纳贡赋都是自备车辆或是雇商人的车辆运往京师,往往运费高于所运物资的价格;而且由于各种物资都集中京师,供过于求,而有的地方缺乏该项物资,却是供不应求,商人乘机牟取暴利。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在京师设立平抑物价的机构,它所需要的各类物资和车辆等器物,都由大农(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供应。由大农所属诸官把全国各地输纳的货物集中起来,作为资金(本钱),物价上涨时卖出,物价下跌时买入。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桑弘羊财经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财经改革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沉沦”时期存在着“上升”因素,“上升”时期也存在着“沉沦”因素。在“沉沦”与“上升”中,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经过了11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诞生了人民的新中国。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沉沦”与“上升”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五个阶段

时间概况
1874-1889清朝封疆大吏为海防、漕运计主张修筑铁路;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兴建吴淞铁路;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拆毁了吴淞铁路,另一方面又允许了作为运煤工具的唐胥铁路的修建,以及孤悬海外的台湾省铁路的兴筑,并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兼领铁路事亨宣。
1889——1903清政府宣布兴办铁路,制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批准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芦汉铁路、粤汉铁路、关东铁路、沪宁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借债兴筑;同时,西方列强强行在中国修筑东省铁路、胶济铁路、滇越铁路。
1903——1911清政府颁布《铁路建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由此各省铁路公司纷纷创设,修筑有潮汕铁路、津厦铁路、新宁铁路等民办铁路;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收回铁路修筑权并出让给外国列强。
1912——1928北洋政府宣布遵守成例,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在其统治期间,年均建成铁路212.4公里,逊于清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
1928——1949国民党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旗号下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浙赣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和钱塘江大桥、南京铁路轮渡等重要铁路工程相继建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至(全面)抗战初期,关内铁路23%被毁。

——根据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时期我国铁路建设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