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法规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修订法律法规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辽史·太宗本纪》载:辽太宗在消灭后晋时,凡“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这一举措有助于(       
A.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B.消除民族差异的界限
C.改变文化中心的分布D.推动区域文化的统一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英国君主通过向外国熟练工匠发放“保护令”的方式来加强本国制造业。 17世纪晚期,受洛克财产学说的影响,专利权逐渐被视为一种知识产权。 洛克在《政府论》中写道:“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权,除此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他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进行的工作是属于他自己的。”1852年,英国在专利法修改后设立了专利局;1883 年,英国颁布了《专利、设计和商标法案》,使其专利法律制度趋于成熟,并接近于现代模式。

——摘编自张南《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877年,李鸿章为招商局奏准,包揽沿江沿海承运各省官物的特权,进一步扩大了招商局运输货源。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借北洋权势,批准“距唐山 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且规定“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指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1882年,尽管上海织布局还在筹建期中,李鸿章便为它奏准专利的特权,即在 10年内不准华商“另行设局”。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专利法颁布于1984年,在经过7年的实践之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专利的保护水平,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于1992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已正式签署并生效;中国加入 WTO指日可待,又在 1994 年 1月1日我国已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成员国。 为了和上述国际条约相衔接,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0年8月25 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 第二次修订的专利法已于2001年7月1日生效。

——摘编自王连峰《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与中国专利法的修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英国专利法逐步走向完善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企业“专利”特权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专利法修改的历史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 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材料二   1466 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 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 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 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 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5 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5 . 1918~1920年,欧洲有两国的立法议会遭到解散,或不再行使职权。20年代,这个数字变成6国;30年代变为9国。“纵贯整个大灾难时代,政治自由主义在各地面临撤退,到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宝座之际,自由阵营败退之势更加剧了。”当时西欧(     
A.自由主义遭到普遍质疑B.局部战争走向全面爆发
C.极权统治体制不断扩展D.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6 . 1860年,英国议会成立文官录用调查委员会,对5年来文官制度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并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提出了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的建议。英国议会的这一做法(     
A.奠定了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B.消除了英国宪政体制的弊端
C.促使王权遭到了进一步削弱D.为文官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代前期,清政府果断出兵击退受英国指使的廓尔喀土邦对西藏的侵扰之敌,驱赶了试图侵扰东南海疆的欧洲殖民者,还派遣水师定期巡视海南岛,保境安民。这些做法(     
A.促进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B.反映出清廷重视边疆的管辖
C.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D.实现了传统华夷秩序的转型

8 . 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不断下降,1923年的进口量只有战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B.五四运动推动了火柴进口量锐减
C.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业的发展D.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是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据专家研究,这些刻符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用利器刻在龟甲、骨器上,都与占卜相关,造字原理也基本相同。据此可知,贾湖契刻符号(     

A.把中国成熟文字的历史前推了五千年B.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
C.表明私有制与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D.印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征
2024-03-21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大明律》特设《讲读律令》,规定“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并制订罚则:官员按期考试,“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初犯罚薪、再犯者笞、三犯递降叙用;至于“百工技艺诸色人等”,若能熟读通晓“律意”,可于初犯过失罪刑时“并免一次”。此律令旨在(     
A.普及法律知识B.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C.加强官员考核D.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