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

——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

材料二

史料内容文献
史料一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
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   
据此判断,该壁画(       
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
B.说明佛教在初唐传入西域
C.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
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3 . 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陈公博当年写的游记《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中用隐晦的语言记述了这次会议,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A.游记和回忆录史料价值不高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要多元互证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A.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一篇地理著作。文中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如图)并分成九个等级:雍州上上,徐州上中,青州上下,豫州中上,冀州中,兖州中下,梁州下上,荆州下中,扬州下下。据此分析,《尚书·禹贡》对以下哪种说法的史料价值最大
A.西周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分等级统治体制
B.“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开端
C.战国时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统一观念
D.大禹时代的国家疆域及行政区划
2022-01-18更新 | 200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刘邦“约法三章”的记载。由此可推知
史籍记载
《史记》(刘邦)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汉纪》(刘邦)与秦人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三国演义》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

A.史籍记载的真实可靠性B.西汉政府意图取信于民
C.汉政权取胜的重要保证D.小说没有史料研究价值
7 . 公元前59年,汉赋名家王褒在今四川成都附近写下了《僮约》,如“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绵亭买席、牵犬贩鹅”“贩于小市、往来市聚”都是其中的名句。据此可以推知(       
A.汉赋描写诙谐缺乏史料价值B.汉代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C.汉代庄园主具有契约平等精神D.西汉时期四川饮茶之风兴盛
2022-08-15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A.文献资料时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的判断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196410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投入约2052亿资全和近千万人カ,建设起了近2000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

材料二 史料1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

史料2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葛民治(三线建设企业新光厂党委书记)口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三线建设,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有何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021-01-08更新 | 323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