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庆历新政时期,范仲淹将“名教”纳入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他指出“我先王以名为教,使天下自劝”,认为儒家教人重名,旨在鼓励世人为国为民;并认为“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才缺乏的主因是“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并强调“教不本于学校……则不能覆名实”。他倡言在科举内容上要求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并强调“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在选官上他认为,官吏职位高低必须与能力大小与相一致,并指出“若力小任重,则挠权乱法,增朝廷之过”,相反则会压制人才,挫伤积极性,如他见胡瑗“志行坟典,力行礼义”,故奏荐其为学官。此外,他还认为官吏的监督和考核是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监察官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不畏强权、关键时刻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摘编自夏其干《范仲淹吏治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吏治改革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吏治改革思想的影响。
2023-07-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学者戴逸对康乾盛世的不同评价,造成其评价相异的主要原因是,该学者(       
《论康雍乾盛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繁荣程度超过了汉唐盛世
《论乾隆》如果把乾隆一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世界范围内)的考察……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A.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B.史学观念发生变化
C.所处社会环境的变迁D.史学研究不断深入
3 . 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这一理论的出现(     
A.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
C.有利于约束封建君主的行为D.为儒学产生找到了自然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当广泛,虽然地位低于丞相,但丞相有权处理的事务,御史大夫均可以过问;而御史大夫的许多职权,丞相没有。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监察部门地位上升B.皇权对相权的防范
C.中央权力相互制约D.御史深得皇帝信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     
A.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B.推动铁犁牛耕普及
C.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D.减轻百姓赋役负担
6 . 【江南的经济变迁】

材料一   北宋境内三分之二的耕地都在南方。南方水稻亩产大多高于北方麦豆一倍以上,加之南方普遍实行的是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因而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北方。就手工业生产而言,由于南方许多地区都种植茶树、桑麻、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以此为原料的制茶、纺织、榨糖等行业在南方地区自然更加发达。由于海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东南地区的制瓷、日用器皿制造业等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而更加具有活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大提高,导致稻米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不敷需要。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地区,因桑、棉的种植致使粮食紧缺,需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运入,于是出现一些粮食业市镇。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江浙地区是棉纺织业的中心,棉花种植很多,但仍供不应求。北方的河南、山东是新发展起来的植棉区,产量亦很可观,但棉纺业并不发达。当时南北方出现棉花和布匹的对流。

——摘编自王天有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宋代到明代江南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两汉时期,龚遂为渤海太守时见“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卫飒为贵阳太守时建官营冶铁,大铸犁、锸、铲等铁器;武威太守任延在九真“令作田器,教之垦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地方吏治决定国家安定B.务本兴农成为治国之本
C.官营冶铁技术已经普及D.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成熟
2022-01-24更新 | 374次组卷 | 8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人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
A.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
C.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D.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
2022-01-08更新 | 1003次组卷 | 20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平原曾修郑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史记》记载:“关中膏壤沃野千里”,然宋以来关中平原鲜有新修灌渠,原有灌渠也多荒废无用。该变化反映了
A.政治中心南移影响水利工程建设B.黄河流域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大
C.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了区域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智识分子(即知识分子),并非自古迄今,一成不变。但有一共同特点,厥为其始终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之核心。因此一面不陷入宗教,一面也并不向自然科学深入。其智识对象集中在现实人生政治、社会、教育、文艺诸方面。其长处在精光凝聚,短处则若无横溢四射之趣。中国的智识对象与理想生活,很早便集中到人文整体之共同目标上。只有向社会全体服务,才是人生最高天职。于是形成中国智识界之上倾性而热心政治。由治国、平天下转到正心、诚意、修身,仍不是个人主义。若在西方则不然。西方人对智识,似乎自始即没有对普遍全人群而寻觅之旨趣。智识对象亦遂趋于个别化。换言之,则是个性伸展,而非群体凝合。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依据材料提炼出其中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就所提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