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50 道试题
1 . 1884年,14个欧洲国家及美国召开了柏林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协议。确定了“有效占领原则”,会议还承认刚果盆地和尼日尔河地区的贸易和航行自由。关于该会议,解释正确的是(     
①反映出列强抢夺殖民地冲突激烈                 ②会议忽略了非洲国家主权
③刚果和尼日尔会议后获得了自由                 ④会议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4-05-2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10岁以上人口1576万,就业人口达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总人数的34.3%。而其中纺织业更是妇女的天下,据统计,棉纺业占56.4%,毛纺织占69.5%,丝织和麻织业占70.5%。这说明(     
A.资产阶级民主强调了男女平等的权利
B.英国丝织业和麻织业水平高于棉织业
C.第一国际推动了英国女权运动的兴起
D.机器化生产推动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梁启超曾论辛亥革命之因缘说:“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梁启超的分析(     
①注意到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   ②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
③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④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024-05-27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明史》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
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2024-05-25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对非西方国家来说,要完成现代化,第一步就是建立现代国家,确保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接下来是发展现代经济,完成工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需努力建设现代社会,完成社会转型,为人民创造享受美好生活的社会环境。因此,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就成为现代化的三项任务,是世界各国都回避不了的历史命题。20世纪的各国历史都是围绕这三项任务展开的,无论这些历史有多么复杂、多么起伏,全世界各国的历史确实都被纳入这一相同的轨道上来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关键性进展。

——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2024-05-25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隋鉴’

材料一   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

——《隋书》卷70

材料二   唐太宗君臣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大动乱,看到了空前强盛、不可一世的隋朝在转瞬之间便被民众暴动的浪潮所推翻的可怕场景。唐太宗指定魏征等人编修《隋书》,主要特点就是全面总结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君臣利用古代的统治思想,结合历史经验和唐初的实际情况,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采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开明务实的政策和策略,总结出一套理论、方法和政策,也就是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所说的“贞观政化”。

——编自吴宗国《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

(1)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一中对秦隋历史的比较,并谈谈你对《隋书》中秦隋比较的认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对隋朝制度和统治政策的继承与变革。
2024-05-25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以下是学者对三个西方国家近代宪政进程的描述,序号与国家对应准确的是(     
①就像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永远难以满意的孩童,在海滩上一遍遍地、无休无止地用沙砾构筑他理想的城堡
②早期的政治分裂决定了除非诉诸强权,无法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振兴,结果一方面是权力的强悍跋扈,另一方面是宪政力量绵软无力
③政权的外形虽没有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
A.①法国②德国③英国B.①德国②意大利③英国
C.①法国②德国③美国D.①英国②意大利③美国
8 . 以下是有关宋代设置“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通判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宋代中央官员数量众多
C.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五代D.宋初重视制约地方权力
2024-05-25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被雇佣,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     
A.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D.标志着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
2024-05-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法双方达成一系列合作协定。两国决定加强农业、农食、兽医和植物检疫领域伙伴关系,中方愿同法方打造“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的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这一事件(     
A.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B.实践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深化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表明了中法携手合作谋求互利共赢
2024-05-25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