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提出“重组北约的详细蓝图”,他认为,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独立的欧洲的出现绝不意味着大西洋联盟的终结,而是意味着促使它发生适应新情况的转型。由于美国的激烈反对,引发了1966—1967年的北约危机。法国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北约危机的出现从根本上表明
A.西欧国家独立意识开始觉醒B.西方力量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D.欧洲国家试图改善与苏联的关系
2022-06-04更新 | 427次组卷 | 3卷引用:云教金榜N+1联考2022届高三冲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1890年举行的帝国议会选举中,俾斯麦所联合的自由派和保守派议员遭到失败。对此,俾斯麦提议废除宪法,在不设帝国议会的情况下施行统治,并为此举行全民公决,结果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提议最终被威廉二世所否决。据此可知
A.民众的政治影响力增强B.帝国议会的地位有所上升
C.民主适用范围不断扩大D.皇帝成为帝国权力的中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6世纪,英国逐步取缔了修道院制度,但原为英国教会基层行政单位的教区却被保留下来,并将其确定为基层地方政府管理机构,隶属于郡政府管辖。这表明当时英国
A.世俗政权获得民众广泛认同B.宗教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C.政府借助教区进行基层治理D.基层管理制度发展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0年,梁启超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自此以后,“少年中国”一词便迅速流行开来。但总的来说,“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以“国家”为中心,五四运动之后,开始转移到以“少年”为中心。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暂时得到缓解B.青年的进步性受到社会认可
C.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D.时代转换推动国家改造进程
2022-06-04更新 | 597次组卷 | 9卷引用:云教金榜N+1联考2022届高三冲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宋神宗时期,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太学中“学行卓然尤异”的优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即可免试直接除官;次等内舍生则免省试,径赴殿试;下等外舍生则免发解试,径赴省试。此项改革措施
A.否定了官员子弟科考特权B.凸显了学校在科举中的地位
C.完善了科举考试选拔程序D.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2022-06-04更新 | 1342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教金榜N+1联考2022届高三冲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表中信息可以推知
时期记述
汉文帝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汉景帝上郡以西旱,亦复惰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
汉武帝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终身
A.对外战争激化社会矛盾B.军功爵制度继续得到施行
C.政治腐败现象较为普遍D.统治者较为重视粮食安全
2022-06-04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云教金榜N+1联考2022届高三冲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周初期的统治者无不祖述文王之德,效法文王之治,主张“克明德慎罚,不侮鳏寡”,并告诫子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些措施
A.利于塑造民众的政治认同B.促进了家国一体格局的形成
C.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D.推动文王成为历代治国榜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一位法国画家在创作作品《卢昂大教堂》时,在卢昂大教堂对面租了一间房子,对着教堂画了两年,画了数十张。他说:“一般人认为卢昂大教堂是灰色,其实它早上是玫红色的,中午是亮白色的,到了傍晚却是橘红色。”由此可知,该作品
A.揭示社会现实的黑暗B.抒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突出对光与色的追求D.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2022-05-31更新 | 1924次组卷 | 3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明朝在地方邑里,皆设置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以示奖惩。这表明
A.政府对基层的治理得到加强B.宗法血缘对社会的影响减弱
C.儒家自觉承担社会教化职责D.明代基层管理自治色彩浓厚
2022-05-28更新 | 47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全国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