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椿年在《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一书中指出,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以经商和手工业为生,不同的生活状况,必须养成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市民心理拥有这样出些特征:善于创新,因为如果因循守旧,不提高产品质量就会在竞争中失败:重视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携带商品走南闻北;敢于冒险,因为害怕漂洋过海,商品就缺乏广阔的市场:主张宗教容忍,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的估计不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作冷静的、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要求享受,因为财富的增长,使他们有可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变化了的心理状态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人文主义是对市民思想的提炼和升华。

——夏辉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材料二   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城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外出,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故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对妇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

——《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意大利市民阶层的心理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与纳徽商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比较意大利市民阶层和中国徽商在思想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021-09-14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题
2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完成: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作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