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国王授予部分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商人特许权,建立了众多的特许公司,其代表有莫斯科公司、利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

莫斯科公司成立于1555年,拥有对俄贸易特许垄断权。公司向俄国输出的货物主要为呢绒和火器,从俄国输入主要为蜂蜜、鱼油、毛皮、木材和海军军需品等。1698年其垄断权被取消。
利凡特公司成立于1581年,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该公司每年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进口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料。该公司利润率高达300%,其势力越来越强大。到1825年才最终失去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拥有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后又获得官吏任命、审判、军事等权力。每年向国内提供产自亚洲的棉布与丝绸,获利巨大,并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了印度事务。

——据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军事企业相继建立。这些企业隶属于总督、巡抚,形同官府衙门。后又建立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总办、督办也均是由政府任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提出了按照西方国家的条例,准许民间投资开办。20世纪初,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逐渐转为商办企业。为此,清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

——据周其厚《论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在英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企业与英国特许公司的不同之处,并简析洋务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世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
2023-06-09更新 | 4664次组卷 | 11卷引用:五年(2018-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4 .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夏人对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仍使蒙古统治者记忆犹新……于是便采取措施,把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或徙居内地与汉民族杂居耕种,从事手工业;或远发边地屯垦,或遣其充军。使之不能聚集一地,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又把大批汉人、蒙古人、回鹘人等迁入西夏故地。一方面是为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冲淡西夏遣民的成分,造成各民族间居杂处的局面,相互牵制。

——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其他民族的融合》

材料二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
1965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等16人.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20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2000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3个自治县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012年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2013西藏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西夏的管理措施,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清朝“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疆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中期中国的东南疆界及这一疆界在近代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唯物史观原理,论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5 . [中国古代、近代的交通运输]

材料一   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明清时期,为了体恤漕运旗丁,官府允许漕船在运载粮食的同时,可以附带一定数量的南方土特产,即土宜,漕运人员沿途售卖获利以支付漕船沿途所需费用,或者用其易换柴盐接济食用,并且这些土宜在河西务、张家湾等处免交课税。从明朝到清朝,官府允许漕船带运土宜的数量从60石最后增加到180石。另外,漕运人员往往还在运河沿途口岸、码头、市镇等处揽载商人货物收取运费。这样,土宜加上漕运人员夹带的私物及其揽载的商货,三者合计,漕船在运送漕粮的同时从南方带运到北方的物货数量相当可观。

----摘编自李俊丽《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

材料二   中国近代铁路兴建里程表1876—1927年(单位:千米)

时间

全国里程

各时期增筑里程

平均每年兴建里程

1876

15.00*

1877—1894

364.27

364.27

20.24

1895—1911

9618.10

9253.83

544.34

1912——1927

13040.48

3422.38

213.89

注:*该段铁路于1877年被拆毁,以后年份不包括该项里程数字。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漕运的经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著作的目录(局部)

单元单元标题课标题
第3单元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欧洲人对世界各大洲的探险
近代早期亚洲的贸易和冲突
全球性的交流
第4单元罗马天主教会的分裂
集权国家的形成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
科学与启蒙运动
第5单元新世界美洲的殖民社会
欧洲人在太平洋
(1)请根据单元、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给第4单元添加合适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2)如果让你编著1914年以来的西欧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录,指出你的单元标题并阐明理由。(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
                                      ——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
2022-06-09更新 | 5687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真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元年明太祖召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克坚称疾不往。明太祖敕谕:“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孔克坚急忙觐见。明太祖说:“尔年几何?”孔克坚说:“臣年五十有三。”明太祖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过了几天,又召见孔克坚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又说:“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

——整理自《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

材料二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

——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宣召孔克坚觐见的原因。
(2)请从两份记录中提取可信内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祭祀和纪念是古今中外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祭祀和纪念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一般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等级,对不同等级官员的祭祀对象、供品、服饰以及乐舞都有严格的规定。正如《礼记·祭统》所言:祭祀的意义就在于“见君臣之义”、“见贵贱之等气”、“见上下之际”。国家祭祀天地、宗庙必须要皇帝主祭,废除郡国祖庙。……自西汉王朝以来,祭孔进入国家祭祀的行列,至唐代成为“国之大祭”,列为国家祭祀要典。唐代开始还将祈雨的祭祀列入郊祭大典。在宋代,王朝政府往往通过赐额或赐号的仪式,把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祭祀神抵纳入国家祭祀系统。其它的民间祭祀被视为“淫祀”,而受到严格禁止。

——摘编白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确定的国家级纪念日

纪念日日期历史由来通过时间
抗战胜利纪念日93194592日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20142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烈士纪念日93019499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20148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国家宪法日124中国现行宪法在1982124日正式实施20141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4日为国家宪法日
国家公祭日121319371213日日军攻陷南京20142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吴唯佳,程思佳,于涛方《中国国家祭祀及国家纪念地传统追溯初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国家祭祀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级纪念日的特点及意义。
2022-04-08更新 | 707次组卷 | 10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材料一   以资本为手段的全球治理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资产阶级首先在一国范围内把落后民族、阶级纳入到资本化的进程之中,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然后,资产阶级把一切资本化过程推向全世界,这一过程首先是借助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其次借助于价格低廉的商品。前者使资本走出了欧洲、走向了世界,后者则使资本在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落地生根。这样,资产阶级就“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迫使它们推行所谓的文明,一句话,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一个世界”,其理念是西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所主导的不断进行价值增值的资本欲望。

——摘编自胡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全球治理》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认为在文明面前,不同的民族处于和合关系之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不称霸,经过多年努力,与多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以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设计理念上讲,是由整个人类主导,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平等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天下观,为打破美欧主导的旧式国际关系秩序,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框架提出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刘春玲《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发全球治理方式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与西方全球治理的本质区别并简析新中国外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2022-04-06更新 | 36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八市2022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