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公元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1750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6更新 | 227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他们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时期流行词汇
20世纪50年代苏联老大哥、解放牌汽车、公私合营
20世纪70年代东方红一号、小球推动大球转、一条线一大片
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万元户、牛仔裤
20世纪90年代中关村、因特网、下海

——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阶段,各取一个词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从所选的两个阶段中各取一个词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以下为某学习小组研究中世纪的西欧搜集到的部分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西欧资料夹


15世纪欧洲大学分布
图1


封君封臣制度
图2


中世纪封建庄园
图3

材料一   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材料二   据记载,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法国东北通过武装斗争获得自治权的城市有40多个……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均获得了自治权,城市的管理者不再是封建领主,而是由城市居民选举产生,各个城市均有独立的议会、法庭等。

——摘编自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研究》

材料三   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结合资料夹中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金、元、明清的北京城址图


古代北京发展概况(部分)

时期名称概况
辽代南京936年,辽获得幽云十六州后,升幽州为南京,定为陪都。《契丹国志》记载南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则习骑射。”
金代中都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定名中都大兴府,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王朝首都。时人记载中都“宫阙壮丽” “工巧无遗力”。中都仿照北宋汴京,采用回字形相套,宫城位置居中,城内建有礼制建筑,如郊天坛、雨师坛等。
元代大都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于大都。大都采取传统以宫城为中心的形式,规整方正、均齐对称,街道系依《周礼》,按经、纬设置。大都人口近百万,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为“商业繁盛之城”。
明清北京1403年,明成祖下诏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明成祖诏告天下:“继承大宝,统驭万方。”此后一直到清代,北京一直是正式都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其他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有学者将正史列女传中的女性,依据其主要事迹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材料

贤明

忠勇

仁义

孝道

才慧

贞列

《后汉书·列女传》

2

1

3

4

5

7

《晋书·列女传》

11

4

2

无记载

5

15

《宋史·列女传》

1

3

4

6

无记载

36

《元史·列女传》

无记载

无记载

7

22

无记载

174

《明史·列女传》

无记载

1

15

22

无记载

348

《清史稿·列女传》

12

49

48

83

23

500余

——摘编自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等

从材料中至少选取两个分类的统计结果,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摘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的形成与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帝辛,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商纣王”等。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下表为历代关于商纣恶行的记载。

时期出处商纣恶行备注
西周《尚书·牧誓》现在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委以重任,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周武王牧野之战的战斗檄文
战国《吕氏春秋》糟丘、酒池、肉圃为格,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将人剁成肉酱)脯(做成肉干)鬼侯、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新增
《韩非子》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
西汉《史记》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㑩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醢九侯、脯鄂侯
《列女传》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
宋元《武王伐纣平话》纣王在参拜玉女神时,对女神心生邪念,出言轻薄。为此纣王遍索天下美女,苏妲己即是其一。不料,妲己被一只九尾狐附体。此后,在苏妲己的蛊惑之下,纣王创造出了种种恶行
明朝《封神演义》基本继承《武王伐纣平话》,将玉女神换成女娲,另外对“剖孕妇而观其化”“造炮烙酷刑”进行扩写、想象与改编,并多数与妲己有关

——据徐成《制造商纣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2-02-15更新 | 29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8 . 搜集史料进行主题研究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党的诞生

董必武在回忆中共一大召开时间时说:“有些事情缺乏文字根据,71日这个日子,也是后来定的。”据谢觉哉当年的日记记载:“(6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据考证当时长沙至上海的轮班,他们到达上海最早也应为74日。

一份从苏联收集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中,明确记载了大会在723日开幕,并提到了在会议第八天“侦探闯会”的史事。《上海生活报》刊登的“730日法国巡捕闯会”的报道印证了这一点。

周佛海、陈公博的回忆提到,会场被搜查的第二天黎明,大东旅馆发生了孔阿琴命案。

《申报》等几家报纸对孔阿琴命案均有详细报道,明确记载着时间为731日凌晨。

据此判断,中共一大开幕应是在723日。

——据邵维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


主题二党的建设
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教育党员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
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
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

——摘自1929年毛泽东《古田会议决议案》

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首先,我党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并没有作过系统的周密地研究,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
其次,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忘记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

——摘自1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1)举例说明主题一研究中体现出的史料搜集和辨析方法。
(2)从主题二搜集的史料中,提炼出有关党建工作的三点有益做法并分别说明其意义。
9 .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而失信于诸侯,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如果真实,“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另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摘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的形成与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