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雅各布.布克哈特是19世纪杰出的文化史、艺术史学家。他把文艺复兴定义为起源于意大利的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之后,许多学者在经过考察以后,以各种方式表达了赞同、反对或重构的意见。不同学者关于文艺复兴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小型、中型和大型。

不同定义

依据

小型

文艺复兴构成了古典影式和思想的再生他们指出,这些意大利艺术家描画和描摹这些前基督教时代线留下来的拱门、石棺和雕塑,并把这些形式融会到他们时代的基督教文化中去。他们把人文主义——一场植根于认真阅读古典著作的知性运动——视为文艺复兴思想的主要特征

中型

文艺复兴包含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文化复兴运动这些学者意识到了古典范式的再生,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发生过的、规模更大的文化运动,以及一股蓬勃焕发和不可抑制的活力。这股活力包含着一种敏锐地对个人尊严的理性认识和需要对社会与国家进行彻底改造的意识

大型

艺复兴是位于中世纪和现代世界之间的、跨度长约两至三个世纪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些著作中,文艺复兴的艺术和思想并不是基本焦点。然而它的文化从总体上决定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他们通盘考察了欧洲历史上两个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运动、哲学和艺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文艺复兴的一个定义,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晰。)
2023-01-04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部分)“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状况对比表


历史时期
(公元年)
中国人口/万人中国人均收入中国GDP西欧人均收入西欧GDP中国所占份额
1500103003503607983849.2%
175026000377758102870714.3%
18203810032512041234141420.6%
1900400002931173306762426.3%
1913437142971298368784055.0%
19365079632116134525110104.2%
19535879629717455664148242.9%
197082992424352310925324312.6%
19901143339681106916797527764.2%
2010134000529170895254797813114.0%

说明:人均收入和GDP均以1990年价格为基准人均收入单位为美元,GDP单位为亿美元。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外具体史实加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
2021-03-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85月,路遥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该小说以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近十年间中国城乡人民的社会生活。作品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从物质和精神上“救活”了农民。其中,孙氏兄妹的不同人生道路折射出20世纪80年代个人与国家的有效整合:孙少安开办乡镇企业,成为双水村的第一批“暴发户”,并尝试担当起“先富带后富”的重任;孙少平进城揽工或下井挖煤,参与到新时期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考上大学的孙兰香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高考制度恢复的幸运儿。小说中描写的大量的充满戏剧色彩的崭新的生活景象,生动地表现出中国农民在改革大潮中,告别传统走向新生。

——整理自秦齐、沙静静《平凡的世界:时代性的文学与生命图景》(有改动)

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他是“西学维新”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思想经历多次转变。这既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不断探求救国真理的折射,亦是中国近代社会艰难变迁历程的真实写照。

容闳的个人经历简表

时期主要经历
1860年前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
18351845年在洋人创办于澳门、香港的学堂学习:
1846年赴美留学;
18501854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机会毅然回国
186018981860年前往天京拜会洪仁玕,考察太平天国后离开
18641865年受曾国藩委托赴美为江南制造总局采购机器
1872年倡议留关幼童计划,“教育教国”,后被任命为留美幼童计划副监督,将共120人的留美幼童计划付诸实施。
1881年留美幼童被清政府中断批回,容因挽救该计划失败
189819121898年参加保国会,与康有为、梁启超频繁会商维新变法亭宜
1900年乘“神户丸”赴日,在船上认识孙中山,心仅革命
1908年促成孙中山与美国友人制订革命的“中国红龙计划”
1911年底,欣闻辛亥革命爆发,称“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
1912年,寄语长子“愿冀回报祖国”,421日逝世于美国,享年84

——摘编自周靖程《容闳维新思想的四次转变》(有改动)


材料提供了容闳人生经历的案例。请围绕“时代下的个人”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1-03-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是治史的基本方法,有横向和纵向、单向和多向、宏观和微观等类型。中国传统史学自古就有历史比较法,但那些都是简单、个别和偶然的比较,而且对域外文化很少表现出兴趣,他们关心的所谓"天下"实际上不超出中国范围。晚清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留心中西历史和文化之差异,并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如梁启超撰写的《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各国宪法异同论》等,认为从中国和欧洲历史比较中,可以"知今日现象之所由来",并提出"凡天下事,必比较而后见真"。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比较法,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符合题意且明确,即具备可比性;阐述史实合理且正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代前期的196年中,海禁不过39年,其余157年的海外贸易基本上是开放的。……规定海外贸易在些时最大的港口广州进行,本身就是一种开放,而在南洋地区的欧洲殖民地国家,中国商人均不受“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的限制。

——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5年第4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打“闭夫锁国”政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对外政策,你认同材料一、二的哪一观点?请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说明理由(仅列出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的霸权源自于殖民化和工业化打造的强大经济基础,但其经济实力优势在19世纪末就逐渐丧失。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870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到一战前夕被美国和德国超过。特别是与美国相比,经济实力差距更是十分巨大。二战之后,英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且英国欠下美国大笔债务,甚至连国内重建都需要依赖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英国仅凭自己的羸弱的国力已经无法保住英国霸权的基础,只得向美国开放其势力范围,用接受美国的投资和贸易为条件换取美援。

美国在与英国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和国家利益为前提,确定了霸权转移的非战争性质。美国尊重当时的国际体系和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能够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由后起的头号强国取代原先的头号强国。英国在面对美德两种霸权挑战模式时,显然更倾向于接受前者,而排斥后者。对英国而言,德国的武力挑战模式不仅不能接受,而且直接威胁到了英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

英美之间基于共同文化和血缘纽带的特殊关系虽然不能排除早年的冲突,但在面临诸如纳粹德国和苏联阵营的外来威胁和挑战时,却能本能地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并在霸权转移中采取和平的模式和路径。

——摘编自《英美霸权转移的历史考察》(《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材料提供了英美霸权交替的诸多因素,其中蕴含了诸多的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外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