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会“热词”反映时代大势,也折射社情民意。下表是近五年两会高频“热词”的汇总

时间热词
2018反腐败斗争 社会保障 脱贫攻坚 环境保护   乡村振兴
2019经济体制   依法治国   脱贫攻坚 环境保护   社会治理
2020经济运行   全面小康   公共卫生   农业   对外关系
2021远景目标   民生刚需   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   科技创新
2022依法治国   从严治党   社会保障 社会治理   国家安全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法制产生于清末法制改革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参照德、日、意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拟定了《中华民国民法》并于1929—1930年分编颁行,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典,它基本达到了世界近代民法典的水准,结束了中国大陆上数千年民法缺失的状态,是中国实现民事立法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自1929年1月29日民法起革委员会成立,至1920年12月22日日全部公布完毕,整部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用时不到两年。1949年后,新中国发布文告,废止了包括民法典在内的国民党政府颁布实施的所有法律。

——摘编自张新宝《中国民法的百年变迁》

材料二   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报告,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任务。2016年、2018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汇报,并作了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由全国人大通过,2021年元旦起施行。中国自清末法制改革以后至此,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经艰难、曲折,最终胜利到达彼岸。我国民法典编纂融入了世界民法潮流,也推动了这一潮流向前发展。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

某学者认为,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是《中华民国民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历程不同的主要原因。请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反对该观点或另提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09-0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中美两国都作出了选择:

美国的选择(部分)

中国的选择(部分)

1999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2017年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2017年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7年美国退出联合国《全球移民协议》;
2018年美国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核可的《关于伊朗核计划的全面协议》;
2018年美国退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
2018年美国退出万国邮政联盟;
2019年美国退出《中导条约》;
2020年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
1997年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机制建立;
2000年建立中非合作论坛;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建立;
2003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中国强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
2016年主办G20杭州峰会;
2017年主办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8年主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19年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2020年发起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
用据材料整体或局部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陆上交通工具发展情况表

古代先秦,轿子产生;
秦汉,车马为陆行主要工具;
唐宋,官僚们坐轿子的风气大盛,制车技术重点由乘车转向货车;
明清,轿子成为普遍的代步工具,出现帆车、铁甲车。
近代鸦片战争前后,盛行独轮车和轿子;
1901年左右,汽车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海;
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
1920年左右,自行车成为一种新兴的代步工具普遍出现在街头;
1928年张学良聘请美国技师指导,在沈阳北大营军工厂成功仿造了美国万国牌载重汽车;
抗战时期,日本占领上海后,脚踏三轮车兴起。
现代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
20世纪80年代初,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
2019年,世界首条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通车;
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06%。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支撑,结论不能简单重复论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深刻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迎来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回归祖国25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1997年至2021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实质增长2.7%,人均GDP翻了一倍。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有力支持下,香港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以来香港、台湾的历史,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历程

阶段概况
1949——1978年这一阶段强调有计划、有组织、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给与研究体系,逐渐形成中央计划管理的科技体制,但对基础研究的带动力度不够大。
1978——1985年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78——1985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是对计划经济制度下科技体系的恢复与重建,无法满足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
1985——1995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全面启动。主要策略是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激活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1995——2006年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
2006——2012年2006 年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专利法》,突出市场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国家创新体系初具规模。
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改革目标演变至“建成更加完备的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转变科技管理定位,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

       ——摘编自曹原、田中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①可以指出科技体制在某一个阶段的特征,也可以指出某几个阶段演变的特征;②明确写出所选阶段;③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2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三模(保温卷)历史试题
7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材料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发言,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与不变”

材料一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了明确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区域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79年,实施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计划,建设民族地区的科技队伍,推进了各民族的经济发展。

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了法律制度和政治纲领的融合统一,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广大西部少数民族迎来了发展机遇。

2020年年底,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发展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使各民族精神相依、人心齐聚,以强大的凝聚力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摘编自林清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他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各地各界的大力支援帮助下,我国实施民族自治地方的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编自央广网《每日一习话》


据材料,结合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演进与成就,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0701日)


结合改革开放史,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道之行,天下 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绵延而传承至今。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明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3-2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