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根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498个历史人物的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员人数达到2674人,占总数的59.45%,形成了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徐天麟等。据此可知,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 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2020-10-01更新 | 1522次组卷 | 28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二、三单元限时训练
2 .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
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
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
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
比重(%)82.528.144.237.375.568.1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2019-06-08更新 | 1035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滨海区大港区太平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3 . 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A.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
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根据联合国贸易会议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为此,美国从2008年到2016年对其他国家先后采取了600多项歧视性的贸易措施。材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发达国家优势地位受到冲击
B.美国引领国际反全球化浪潮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6 .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家)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8 . 2010年,中国全年国民经济总产值超过日本,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 1700年到1820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且大于英法的总和,直到1890年才由美国超越中国夺得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GDP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孙力舟《晚清中国GDP世界第一照样挨打》
材料二 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清朝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品如茶叶、粮食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工厂制度在工业生产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过手工业工人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同时英国还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
——摘自(《中国经济网》《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后果》)
材料三     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3566美元,世界排名99),日本人均GDP 为39573美元,世界排名16,基尼系数已超过0.5,(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危险”状态)。中国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1999年的6430元扩大到2005年的13230元,增加了1倍多。中国和日本的科技创新有20-30年的差距,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十倍左右。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而日本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
——易鹏《对GDP超日要有清醒认识》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英在经济结构上有何显著差异?从清朝自身落后性看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与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哪些相似的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追求怎样的经济发展之路?
2015-11-2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9 . 联邦德国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变化(1993年为重新统一前的联邦德国各州数据)。促进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60年5.5%53.5%40.9%
1975年2.9%47.7%49.4%
1980年2.2%44.8%53%
1933年1.1%36.4%62.5%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B.福利国家制度的实施
C.新科技革命的推动D.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单位:万元)。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A.民族工业艰难发展B.国际贸易良性增长
C.改变了贸易逆差态势D.经济畸形局面有所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