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莫内说:“和平只能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1919年我们缺少和平,是因为我们实行歧视他人的高人一等的政策。”他认为在法德交界三角地带的煤钢工业,是互相补充的,由于人为的国界划分和民族主义的形成,造成双方为了这一地区而进行激烈的冲突,任何一方失去这一地带,就感到安全没有保证,于是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战争,而煤钢工业作为军事实力的关键问题,又使冲突更加严重了。

——摘自《欧洲之父——莫内回忆录》

材料二2006年5月,法德合作的历史教科书进入两国的高中课堂。这套新历史教科书,并不局限于法德两国的历史或者两国关系史,而是以欧洲范围内的宏观历史作为主轴,立足于反映真实历史的共同认知,教科书“充满埋葬仇恨与历史和解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欧洲史和世界史。共同历史教科书的推出,大大促进了法德历史和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高兰《历史教科书与历史和解——法德模式与中日模式探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歧视”德国有关煤钢工业方面的具体表现,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2)为解决法德围绕煤钢工业的冲突,20世纪50年代西欧出现了哪一机构?这一机构成立有何积极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法德和解的有益经验。

2018-02-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三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测试题(有 答 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图


材料二   1935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集中钞票发行权。

(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

(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

(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编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199911日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发行的欧元是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的货币。欧元七种面值的纸币,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正面为门窗,背面是桥的设计方式。拱门和窗户图案象征着开放和合作的精神,桥形建筑代表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元诞生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的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美突破技术封锁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封建法律的集团本位不仅普遍存在于国家法律中,而且还广泛寓含在有别于国法的家族或宗族法中……宗族法以维持既定的宗族秩序为直接目的,因而起到维持国家政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是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国法一起构成了封建的法律体系。

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之一的家族制度随着清末变法修律而丧失了原先在国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只遗留下残余的影响。剩下的国家本位却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与战争动员的推动以及实际需要而更加强化了,以致在民国诸政府的法律中,国家主义远远凌驾在个人主义和其他各种主义之上,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传统法律”呈现哪些特点?到近代又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2016-11-27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第13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和理论成果-2018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