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自军机处创立后,军机大臣揽权现象层出不绝。如:乾隆中期,于敏中窃权用事,“士大夫之浮薄者,纷纷趋其门下”;道光年间,穆彰阿“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一时号为“穆党”。这一现象
A.反映出当时的朝局较为混乱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客观结果
C.说明皇权受到军机处的威胁D.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异变
2022-04-03更新 | 546次组卷 | 9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真题
2 . 观察下表,可以从中得到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
代表城市西周王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清北京城
形态体现线网络空间
商业空间形态变革历程物物交换形成最初的市,规模小,数量少,在城市形态结构中并不十分重要从依附于宫在到独立为里坊制的城市结构,位置灵活,数量增多商业形式多样化,不断突破"市”的城市形态结构,侵街形成开放街巷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多种形态综合形成遍布城中的复合商业网络体系用地紧张,矛盾加剧,商业建设繁荣发展,极大改变了市形态和天际线景观
A.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B.民居和交易场所没有界限
C.城市规划突出商业网络D.商业空间极注重节约用地
3 . 2010年12月,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著名语言学家张斌教授举行90寿辰宴会。张老将自己过去的90年分为“求生”“求安”“求得”三个阶段。与其三个阶段分别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反右派斗争、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B.八一三事变、“一月革命”、浦东开发
C.五卅运动、米棉之战、“一月革命”
D.“四一二”政变、上海解放、宝山钢铁公司建立
2022-03-27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真题
4 .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政府权力的腐化,变成专制独裁政治,出现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而专制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不平等达到了顶点。卢梭的这一思想
A.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的主张B.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C.勾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D.揭示了阶级社会的剥削性
5 .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的渗透和冲击,打开了中国工业品的市场,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分解,从而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清政府官办和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近代企业相继诞生。据此可知
A.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当时中国基本上不具备产生近代民族工业的条件
C.贸易发展为民族工业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西方文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生产方式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玄宗时期,诏敕应该由所有的宰相共同署名,值事宰相签署后,还要历抵其他宰相府第去签署。肃宗时,“许令直事者一人,假署同列之名以进,遂为故事”。德宗继位后,废除假署代名制,后又改宰相一日一值守,但宰相不能有连续的掌权时间。这些举措有利于
A.防范宰相专权擅政B.避免行政决策失误
C.提高中枢决策效率D.扩大中书省的权力
2022-03-23更新 | 4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真题
7 . 明初内阁本为“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仁、宣时,内阁始得“密封言事”之特权,以致出现“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情况;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
C.内阁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推行的某一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荆公惠民之政也。”这一措施(     
A.力图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之前的募兵制
C.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D.改革科举制度立足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9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0 . 西周时期,“孝”走出了家族伦理的范围,由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扩大为诸侯对天子的义务,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又延伸为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度成为分封制度的基础B.伦理和政治实现了结合
C.家国一体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D.中央集权体制雏形初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