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已基本在西欧一些国家确立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量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日益高涨和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潮便随之出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摘编自刘琪《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列宁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月革命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文化的移动。这种移动首先表现为文化在地域上由内而外的扩展性波动和自外而内的反馈性波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心的移动;其次表现为文化在不同阶级、阶层乃至不同民族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自身的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从第一种表现来看,中国文化暂时停止由内向外的扩展性波动的时代即东汉后期至西晋;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的时代即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达于顶点的时代即唐末五代。从文化移动的第二个表现来看,汉武帝时开始倡导的儒家文化,通过与政治、选举紧密结合的教育政策,并经过学问的“中毒”及其反动、社会风气和选举制度的变迁等复杂的转化过程,最终普及到地方社会;与此同时,文化由汉族向周边民族的传播,唤起了后者的民族自觉,最后形成向中国内部发展的五胡势力;而从中世时期贵族垄断文化,逐步向非贵族的平民阶层下移,以及与之相应的诸如文学形式由诗赋到散文到词曲的变化。

——摘编自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属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移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3 .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遭受石油危机打击,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但联邦德国却顺利摆脱了危机。这主要得益于(  )
A.保护社会经济竞争的秩序B.推行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
C.用收入调节政策实现社会公平D.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2021-09-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帝国主义既有害又有利:一方面,它妨碍了本土工业的成长;另一方面,它通过激发保护民族经济及公平竞争的欲望,引发了爱国主义,并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动力。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
B.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应该辩证看待
C.民族工业生存环境恶劣
D.“实业救国”思潮应运而生
2021-06-2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着将其实行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
A.高度的自治权B.特殊的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D.特殊的经济政策
2021-06-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年初,“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些鼓劲的口号让武汉人民抗击疫情信心倍增。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武汉三镇也曾经为中国近代的革命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请列举出近代的武汉三镇,并用史实说明武汉三镇为近代中国革命和发展所做的贡献。
2021-06-1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饼,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像家知识分子眼界大开,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

——摘编自《“县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有人总结了译书人身份的变化:“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传播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变化特点。根据译书人的变化,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所围绕的主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学东渐”谈谈你的认识。
8 . 从邓小平的20世纪60年代的“猫论”开始,到70年代批判“两个凡是”,再到90年代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中一以贯之的是(     
A.增进认识B.重视实践C.改革不断深入D.思想逐步开放
2021-06-10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三十七大上指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全民所所有制及个人所有制,他还承认个体劳动是“对社会生产的重要补充”,是社会经济的分。这说明,戈尔巴乔夫(     
A.经济改革方向明确,目标清晰B.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
C.对苏联所有制的认识有所突破D.将经济改革重点转向了所有制领域
10 .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已同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路”合作协议,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积极支持和参与态度。泛亚铁路网建设提上日程,中巴经济走廊脉动更加清晰;海上丝路支点正在形成,中欧陆海快线加快推进,中哈、中非产能合作形成示范效应。这有利于(     
A.发挥政治互信、经济互补的优势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传播和平和大中华理念D.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抗衡美国的实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