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也。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材料二 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究得而乘之。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才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生员论》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及各自的解决方案。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并说明其原因。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两个世纪,数百名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以传教士为媒介,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交流活动。明朝末年,朝廷开设历局,聘请传教士参与,修成《崇祯历书》,颁行天下。康熙亲政后,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副,掌管监务,专用西洋法。清朝时期,梅文鼎融会中西,对传统九章算术和西洋数学取长补短,著成《中西算学通》。康熙47年,在传教士主持下我国首次用近代科学方法绘成《皇舆权览图》。乾隆26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手绘《坤舆全图》,详细介绍哥白尼“日心说”。与西学东渐同时,中学也开始西传。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甚至壁纸、轿子、折扇等手工艺品在欧洲风行一时,成为上流社会争奇斗富的象征;传教士从中国寄回和带来的大量报告、书简、著述以及翻译书籍纷纷问世。如《中国通史》《孔子传》《中国孝道》《中华帝国全志》等。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清廷屡战屡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天朝上国”门户大开,“海禁”与“教禁”已成往事。传教士传教及出版活动开始由南洋、东南沿海一带“光明正大”地“踏入”宁波、上海、北京、汉口等腹地,大量传教士书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世纪40至90年代,传教士共创办中外文报刊 170 余种,占中国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1868年9月,林乐知创办《中国教会新报》以“联络教会,造就信徒”。可该刊宗教信息逐年下降,非宗教信息逐年升。1872年8月更名为《教会新报》,开始脱离“神理”传播的旨归。1874年9月又更名为《万国公报》,成为“推广与泰西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摘自吴琼 戴海波《晚清传教士报刊实践及历史价值》

材料三 《万国公报》内容节选

1894年7月卷66《朝鲜纪乱》:“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

1894年9月卷68《中日朝兵祸推本穷原说》:“然而日本之心,岂真厚爱乎朝鲜哉”!“日本狂妄,不加痛剿,定然为祸天下!”

1895年1月卷72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论》: “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1895年7月卷76《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又按中国素轻日本,谓为不过朝鲜之流亚,故日本与朝鲜立约,称为平等之时,毫不过问,岂不曰中国固加于日朝一等哉……中国不谙外事,惟知高自期许,于他人蔑视之耻,偏淡焉其若忘。呜呼,惜哉!吾甚愿中国化其视日朝为平等之心,并化其自视加入一等之心,遂化泰西视我为降等之心,则中日可为同等者,东西亦无异等,耻辱雪而等威定矣。”

1896年10月《泰西之学有利于中华论》:“谈天理,将人伦,不出于中华之下,亟需中国人学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学东渐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晚清西人媒体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11-2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版)-专题20东学西渐、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交融
3 .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四   “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材料四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和成就,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理学家甚至将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材料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篇》

材料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

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材料四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章句下》

注:①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ā。)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分别提取四则材料中儒家关于诚信的观点(不得引用原文),并据此分析儒家诚信观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学者连横(18781936年),号雅堂,祖籍福建省漳州,生于台湾省台南。1918年撰成台湾第一部地方通史著作《台湾通史》,强调:“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然则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顾修史固难,修台之史更难,以今日而修之尤难。何也?断简残编,搜罗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参,则征文难。老成凋谢,莫可谘询,巷议街谈,事多不实,则考献难。重以改隶之际,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则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而有所不可。然及今为之,尚非甚难,若再经十年二十年而后修之,则真有难为者。是台湾三百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后人,又岂非今日我辈之罪乎?

《台湾通史》为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巨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自儆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


(1)根据材料,概括连横编撰《台湾通史》中遇到的困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连横编撰《台湾通史》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锡鸿(?-1891),字云生,广东番禺人。他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他考取举人后做过郭嵩焘的幕僚,镇压过农民起义。1876年,由于郭嵩焘的提名,刘锡鸿就成为了一名外交官,跟随郭嵩焘出使英国。但是,他对郭嵩焘只提名他为参赞而不是副使十分不满,这为他俩后来的交恶埋下了隐患。

刘锡鸿在使英期间有过很多私下感叹,如以前都说英国人是岛夷,“惟知逞强,无敬让之道”,现在才发现人家“上下同心,以礼自处,顾全国事如此”;“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街市往来,从未闻有人语喧嚣,亦未见有形状愁苦者。地方整齐肃穆,人民欢欣鼓舞,不徒以富强为能事,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观其议会“各出所见,以议时政……务适于理、当于事而后已……而举办一切,莫不上下同心,以善从之”;“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然而私下里对“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倾慕不已的刘锡鸿却受朝中守旧权贵之命监视郭嵩焘,不断密告其要“以夷变夏”图谋不轨。并在公开场合猛批郭离经叛道,破坏纲常。他声称:“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摘编自刘锡鸿《刘光禄遗稿》《英轺私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锡鸿“矛盾”表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锡鸿的“矛盾”表现进行简要评价。

2018·福建厦门·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是20世纪初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内容出处
世界进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15世纪末,印度航路和美洲发现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金子流入欧洲……由此遂开一近世的大革命和阶级争斗的新纪元蔡和森《社会进化史》
(房龙《人类的故事》)差不多完全以白种人为中心……倒不如把原书的书名,改为《西洋史大纲》较为近于实际张闻天《〈西洋史大纲〉译序》
A.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B.反对西方文明中心论
C.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D.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命题者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10 . 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