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台湾人的国族认同”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狗去猪来”这句俗语很快在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流传开来,……试看当时《台湾文化》杂志的说明:“本省人把日本人叫做狗,因为日本人很凶恶的压迫本省人……。本省人起先很尊敬外省人,后来看透了一部分外省人的行为,有点像猪,因为猪是‘不洁不净’、‘光食而不做事’的动物,‘不洁不净’就是贪污……”在许多台湾人看来,狗虽然很凶狠且吵闹,但做条看门狗,还能发挥看家作用,然而猪却“只会吃而不会做事”。相比较而言,一部分台湾人失望之余甚至认为“狗”反而变得可爱起来,并开始怀念起日本人和日本的殖民统治。

——摘自刘凌斌《以台湾政治势力的记忆建构为中心》

材料二   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迫不及待地公布了《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这份课纲最大特点在于完全采用了“同心圆史观”……于2006年秋天开始正式实施。


图由“两蒋”主政时期的“中华史观”(将台湾史置于中国史的架构内)到陈水扁时期的“同心圆史观”(同心圆历史课程架构将台湾本土史、中国史、世界史并列)。

——摘自关培凤、万佳《历史教育与国族认同: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纲变迁研究》

材料三   2018年《海峡导报》报道了台湾地区某杂志对“台湾人国族认同”的民调数据,备受两岸学术界关注。



(1)提取材料一中与历史兴趣小组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并说明相关信息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上述研究课题,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史料价值及其不足。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人的国族认同呈现混乱状态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
2 . 大觉寺“释疑”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阅读文献时,发现两处文献中对大觉寺的记载与如今大觉寺(位于海淀区,明代重建)的位置有所出入。同学们模拟历史学家开展了探究。

材料一:大觉寺,按《寺记》,曰中都大觉寺。……旧在开阳门郊关之外……天德三年(1151年)……寺遂入开阳东坊。大定中赐额大觉……在旧城开阳东坊。

——《元一统志》(元朝官修地理总志)

材料二:金天德三年(1151年)展筑京城,仍开阳之名为其里。大定中僧善祖营寺,朝廷嘉之,赐额大觉。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湛然居士集》

(1)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天德”、“大定”是(     )(单选)
A.谥号B.年号C.庙号D.尊号
(2)1151年,金朝开始营建中都,此时与其并立的政权有(     )(双选)
A.辽朝B.南宋C.元朝D.西夏

       近年来北京西城区光源里(位于金中都东开阳坊界内)区域发掘出一处金朝遗址,并出土了大量文物。同学们通过查阅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资料,对“大觉寺”有了新的看法。

材料三:光源里遗址1号基址附近出土了金太祖玉谥册(皇家用于祭祀的礼器)、刻有篆文的铜官印,菩萨雕塑、关公陶塑,还有龙纹瓦当、凤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檐头瓦等建筑构件,还有景德镇青白瓷、仿铜瓷礼器、高丽青瓷、汝瓷等高规格器具。                                              

(3)以上出土文物,为我们了解金朝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哪些视角?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光源里遗址”与“大觉寺”的关系,谈谈出土文物与后世文献的证史价值。
(5)在探究“大觉寺”的过程中,还可以选取哪些可靠材料?(     )(双选)
A.光源里居民的口述B.金朝官修档案材料
C.大觉寺的《寺志》D.宋朝文人笔记材料
(6)依据上述探究过程,归纳同学们释疑“大觉寺”的路径和方法。
2024-01-1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资料来源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某学者观点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
A.优抚政策B.基层治理C.律令儒家化D.户籍制度
4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以下材料。如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序号内容
《汉书·西域传》记载: “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位于今天的新疆)。”
敦煌悬泉遗址中,发现至少8枚汉简涉及朝廷在渠犁的屯田事宜。
《后汉书·西域传》: “(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A.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B.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
C.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D.丝绸之路的经济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

——【俄】列宁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梁启超


材料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布海璐、毛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14更新 | 33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