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在研究五四运动时,有学者根据材料一“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夏明钢的描述‘匡济(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得出匡互生最先进入曹宅结论。对上述两个结论,下 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
B.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必须提供更为客观的材料
C.两段材料都不为一手史料,不具有说服力
D.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 ,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
2016-03-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下期初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孙中山先生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从孙中山这则评论可知
A.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任何价值B.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性
C.孙中山的认识具有局限性D.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其合理性
3 . 针对国际上有人将“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人民日报》2015年3月18日发表文章指出,把“一带一路”类比于马歇尔计划,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新马歇尔计划”,不仅不科学、有违事实,而且会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认同及实施效果带来消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A.具有军事结盟的真实意图
B.以稳定东欧和苏联为目标
C.对外经济援助具有虚假性
D.以援助达到控制别国的目的
4 .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
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2016-11-27更新 | 276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德国民法学家施瓦布在《民法导论》中写道:“直到19世纪末,民法学基本上是罗马法学,它继承、发展和完善了罗马法的概念和法律技术。”据此可知,罗马法
A.具有超越时空的法学价值
B.为解决民事纠纷提供依据
C.在近代西方仍具有普适性
D.在内容方面达到完备程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C.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
2019-05-16更新 | 281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7 . 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得出的认识。下面是一组评价,其中评价对象与结论不一致的是
历史文献评价
A《大抗议书》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愿望,限制了王权
B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广大民众获得实际的政治权利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打击了封建势力,标志着法兰西民主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A.A
B.B
C.C
D.D
2018-09-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学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日本和美国的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1915年,中国实业国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昨,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

——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

材料二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的所角度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表明罗马法
A.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D.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10 .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A.不结盟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睦邻友好原则D.“一国两制”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