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设置及职权情况。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 . 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悲伤)二叔(指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

——《孟子·告子》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

——高扬《说说原装的封建》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的三则史料分析周天子如何强化对天下的治理?
3 . 明清故宫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见证了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超越性”中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应该建设一个“理想的家园”,这个家园应该是具有某种“超越性”的“家园”,……换言之,“应该”是具有某种“神性”或可以与“天上的家园”形成某种“映射关系”的“家园”。这就是说,“理想”的“地上”“家园”同时也“应该是”可以从“大地”“升华到”“天上”的“家园”。在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精神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绝不能“堕落”为“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人类必须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引自汝信、李惠国《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设置于紫禁城隆宗门内的军机处为清朝的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设……军机处其地至要,其弊极少,较诸汉相国府、唐之中书门下、宋之三省、明之内阁,有利无弊,尽善尽美。军机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非臣下所宜擅也。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

材料三   1912212日,清朝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紫禁城颁布退位诏书,“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众化民国”。19123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宋教仁起草的《临时约法》,于311日公布实施,从而在法律上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追求的“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政治理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紫禁城名称的由来出发,指出其具有“超越性”的表现。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雍正即位前后日常政务处理地点的变化,以军机处为例扼要分析说明“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这一历史现象。
(3)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一种作答:①指出“旧邦新造”所遵循的原则及权力运行机制。②有学者提出,“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中的表现”。试以午门为例,对此予以说明。
2021-05-27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4 .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外舆论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资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致蒋介石等密电一组》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的信》
中央档案馆藏《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
中央档案馆整理《日本侵华战犯笔供》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1931年9月20日上海《申报》社评《日军突然占据沈阳》
《铁路破坏的真相暴露,日本帝国主义卑鄙的真面目》,1931年9月19日“日本工会全国协议会”的机关报《劳动新闻》
九一八事变一周后,苏联《真理报》发表题为《日本帝国主义在满洲》的长篇政论
1931年11月天津《大公报》发表《转祸为福在共同努力》《国家真到严重关头》等文章
胡适1931 年9月19日日记(详见《胡适全集》第32卷)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报刊的报道不仅表达了各自的主张,也体现了各不相同的立场,如:《红旗周报》刊载《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将日本军国主义定性为屠杀中国民众的万恶强盗,指出其目的就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天津《大公报》发表多篇文章,主张在自卫的前提下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不赞成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不能一味地依赖国联,但不反对国联介入中日争端,更不反对国民政府利用国联和国际舆论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不赞成国民党提.出的“剿共抗日”口号,主张建立包括各阶级各党派在内的“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共产党发表宣言称:“日本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已经完成了占领满蒙的第一步……这不是别的,这就是准备好的反对中国和日本劳动人民,这是野蛮的掠夺者的军事冒险行为”。英国《泰晤士报》认为日军对沈阳的袭击是一次有准备的军事行动,并批评日军屡次违反承诺的行为,但并不认为其行动具有侵略性,而且指出中国军队的挑衅行为也是导致日本采取行动的一大因素。

——摘编自安平、曹策《九一八事变前后国内外舆论研究综述》等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媒体报道中的各自主张(或观点)。并对其各自主张(或观点)进行简要分析。(注: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23-01-0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862年,英国驻华公使给本国政府报告,“许多船只为上海区内的洋行载运军械军火给太平军,……这种交易继续既久,……上海一家洋行在1862年4月就供给了太平军七百九十五门炮和一万一千磅弹药”。该史料可用来佐证(     
A.英国政府支持反清斗争B.太平天国军事现代化程度高
C.洋商利用战乱获取利益D.太平军失败于中外联合绞杀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安德鲁波特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图)


材料三   巴黎景象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查尔斯·波德莱尔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沃尔特·惠特曼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政治稳定的局面”是怎样建立的?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3)材料三中表格所示的诗歌能否作为史料?请说明理由。
2021-05-08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君主专制的发展
(1)实行________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________(中枢秘书机构)
①开始:________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________,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雍正是一个工作狂,批奏折俨然是他人生的一大爱好。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十三年间,累计写下了共一百多万字的奏折批语。每每批奏折到深夜,睡眠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本来工作量就大,他还增加了,上奏人数。而且每件奏折都亲自批阅,有的奏折的批语甚至到达了一千多字。

(3)制造“________
①目的: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2021-10-0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前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8 . 以下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林则徐及虎门销烟的评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评价
广州市民(当时)鸦片系不法贸易,中国官府理应禁止,林钦差尽其所能而行,所事皆是公正合理之事
道光帝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
孙中山林则徐焚烟毁土一案,酿成莫大祸事,前清官吏烧烟土,未根据条约,不知公理之野蛮举动。
早期共产党人林则徐品行端正、办事认真,总算中国官僚中有能力的人,而且也认为他在世界认知方面领先于同时代人。

A.史料混杂难以廓清真相B.历史评价不能形成定论
C.评价视角影响历史结论D.事件成败影响人们评价
2021-05-02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中学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选修)
9 . 出土的殷墟甲骨刻片记载,商王武丁时有许多封国,如封在雀地的称“侯雀”,封在宋地的称“子宋”,封爵有侯、伯、子、男、任、田、亚、妇等数种。据此可知
A.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可信史料
B.井田制度和宗法文化在商朝时已经孕育
C.土地分赐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
D.各诸侯的土地不允许私自转让
10 . 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转变

材料一 左图为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中出土帛画《非衣图》的一部分。该部分描绘的是“天界”景象,人首蛇身的女娲居中,周围有目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寓意死者可以成仙,像鸟一样飞升上天。该墓还出土了大量帛书和简牍,包括《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


材料二 左图为《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刻画了汉景帝末期蜀地太守文翁在成都办学讲经的情形。


材料三 文翁通《春秋》,“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修学堂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汉书.循吏传》


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哪些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举例说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前期治国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